追求永生路迢迢_第1534章 武家二卿痛击邪恶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34章 武家二卿痛击邪恶风 (第3/4页)

刚刚开始!

    “既然这个领域如此赚钱,我配成一对就可以受到百万酬劳,而且需求有增无减,我使用我的创造力的时候到了!

    “这个创造力,就是没有大师,我可以创造出大师!

    “大师是什么,就是一个大师的头衔,然后有人把他当作大师,放到商品的展台上。

    “至于推销,那是个问题吗?

    “我吴人敌一条龙服务,包产包销!

    “所以不到一个月,具有国际名望的一流大师增加到了十万!

    “我只是举一个小小不言的例子,来说明我作为一个商人能搅动多大一个风浪。

    “所以,没错,武老伯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也很让我这个jianian商汗颜,回头我要面壁思过,争取痛改前非。”

    武之祥道:“谢谢吴兄告知恁多内情!我倒是没有考虑到jianian商……哦,大有能力聪明的商人的能量,在我们君子国,金钱也是很有用处的,但是它的作用是显明一个人的君子风度,而不是如同归国,对了,不是整个天朝,而是某些地方那样,有钱能使鬼推磨!如此一来,那个有关为了子女大搞庆典的事情,就不是什么大事情了,其实质不过是假借那些小孩子的名义搞搞其它的事情,比如拜师找到保护伞啊、赚钱啊、比如吴兄这样的;我也算看透了,即使没有那些小孩子当挡箭牌,也照样找到其它挡箭牌,那些东西简直就是俯首皆是,不要太多!比如吴兄的一根头发白了,就可以搞一场世界性的庆典,是不是这样?”

    吴人敌笑道:“我那里会如此无聊,拿一根白发说事?”

    武之祥道:“吴兄如此说,老夫我举例不当?”

    吴人敌说:“非也!举例很恰当!我虽然没有那么无聊,可是有人要赚钱或者拉拢关系,就要杀鸡取卵,不对,借机生事!我这个白头发事件,实在是恰到好处,不大不小,符合无事生非的要求,真要是正经大事,他们瞎搞会有风险。

    “其实所有这些为了赚钱或者其它目的搞事的情况,大家都是心知志肚明,都离不开花花轿子众人抬,这次我给你抬,下次你给我抬,有钱一起赚,骗人一起来,明白了吧?”

    武之和道:“明白了!不是不能盖,而是不想改;不但不想改,还有扩大规模,这赚钱的方法,真实层出不穷啊,佩服!”

    也不知道他是真佩服,还是假佩服,反正兄弟二人在这个问题上,闭口无言了。

    过了一会儿,大概又想到其它问题,武之和又开始说话,换了一个主题。

    “吾闻贵处向有争讼之说,那个和我们这里不同。

    “我们这里是谦让,就是把好处给别人,唯恐别人不接受,故此出现争论。

    “可是,贵境的争讼,是想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故此争论不休,打上公堂。

    “小子读古人书,虽于‘讼’字之义略知梗概,但敝地从无此事,不知究竟从何而起。

    “细访贵乡兴讼之由,始知其端不一:或因口角不睦,不能容忍;或因财产较量,以致相争。

    “偶因一时尚气,鸣之于官。讼端既起,彼此控告无休。

    “争讼其初,莫不苦思恶想,掉弄笔头。

    “不独妄造虚言,并以毫无影响之事,硬行牵入,惟期耸听,不管丧尽天良。

    “自讼之后,即使百般浪费,并不爱惜钱财;终日屈膝公堂,亦不顾及颜面。

    “幸面官司了结,花却无穷浪费,焦头拦额,已属不堪。

    “设或命运坎坷,从中别生枝节,拖延日久,虽要将就了事,欲罢不能。

    “许多人家道由此而衰,事业因此而废,此皆不能容忍,以致身不由己,即使醒悟,亦复何及。“尤可怪的,又有一等唆讼之人,哄骗愚民,勾引兴讼,捕风捉影,设计铺谋。

    “或诬控良善,或妄扳无雇。

    “他们引人上路,却于暗中分肥。

    “设有败露,他即远走高飞。

    “小民无知,往往为其所愚,莫不被害。

    “此固唆讼之人造孽无穷,亦由本人贪心自取。

    “据小子看,争讼一事,任你百般强横,万种机巧,久而久之,究竟不利于己。

    “所以《易经》说:‘讼则终凶。’

    “世人若明此义,共臻美俗,又何争讼之有!

    “再闻贵处世俗,每每屠宰耕牛,小子以为必是祭祀之用。

    “及细为探听,却是市井小人,为获利起见,因而饕餮口馋之辈,竞相购买,以为口食。

    “全不想人非五谷不生,五谷非耕牛不长。

    “牛为世人养命之源,不思所以酬报,反去把他饱餐,岂非恩将仇报?

    “虽说此牛并非因我而杀,我一人所食无几。

    “要知小民屠宰,希图获利。

    “那良善君子,倘尽绝口不食,购买无人,听其腐烂,他又安肯再为屠宰?

    “可见宰牛的固然有罪,而吃牛rou之人其罪更不可逃。

    “若以罪之大小而论,那宰牛的原算罪魁。

    “但此辈无非市井庸愚,只知惟利是趋,岂知善恶果报之道?

    “况世间之牛,又焉知不是若辈后身?

    “据小子愚见,‘《春秋》责备贤者’,其罪似应全归买rou之人。

    “倘仁人君子终身以此为戒,胜如吃斋百倍,冥冥中岂无善报!

    “又闻贵处宴客,往往珍羞罗列,穷极奢华。

    “桌椅既设,宾主就位之初,除果晶冷菜十余种外,酒过一二巡,则上小盘小碗。

    “其名南唤‘小吃’,北呼‘热炒,少者或四或八,多者十余种至二十余种不等。

    “其间或上点心一二道;小吃上完,方及正肴,菜既奇丰,碗亦奇大,或八九种至十余种不等。“主人虽如此盛设,其实小吃未完而客已饱,此后所上的,不过虚设,如同供献而已。

    “更可怪者,其肴不辨味之好丑,惟以价贵的为尊。

    “因燕窝价贵,一肴可抵十肴之费,故宴会必出此物为首。

    “既不恶其形似粉条,亦不厌其味同嚼蜡。

    “及至食毕,客人只算吃了一碗粉条子,又算喝了半碗鸡汤。

    “而主人只觉客人满嘴吃的都是‘元丝课’,岂不可笑?

    “什么?那位小公子,你问什么是元丝课?这个我还真知道。

    “其实这就是一种银锭,具有官方规定的标准规格。

    “那么是谁那个官方呢?

    “名字上有,就是元朝的,一直流传下来。

    “那么课是什么呢,就是今天的税,由此可知,这种银子是用来缴纳税赋的。

    “其中的丝,就是蚕丝,因为当时元朝实际上是以蚕丝为对象征纳税赋的。

    “这种银锭是替代物,所以名之为“元丝课”。

    “这种元丝课是很贵重的,所以我说只看贵重因而吃它,而不管是否好吃,就如同吃那种银锭。

    “那些人如果满嘴都是银锭,还在那里喊好吃好吃,该有多么可笑!

    “书归正传,我接着说。

    “至主人待客,偶以盛馔一二品,略为多费,亦所不免,然惟美味则可。

    “若主人花钱而客人嚼蜡,这等浪费,未免令人不解。

    “敝地此物甚多,其价甚贱,贫者以此代粮,不知可以为菜。

    “向来市中交易,每谷一升,可换燕窝一担。

    “庶民因其淡而无味,不及米谷之香,吃者甚少;惟贫家每多屯积,以备荒年。

    “不意贵处尊为众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