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局秘案_第十章 落头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落头族 (第1/3页)

    那微型人不足三寸,目放精光,炯若掣电,神色又凶又惧,虎视眈眈地望着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稍有异动,他立即警觉地横槊以对,声色俱厉叽里咕噜地一通叫嚣,似乎在警告我,如果再敢在他的地盘踏前一步,就要不客气了。

    我不禁哑然失笑,就双方力量对比,捏死他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但同时我又对他肃然起敬,虽然如我这样的“庞然大物”在他眼里无异于洪水猛兽,但只要家园受到侵犯,即使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誓死反抗,这种气魄却是我身上没有的。

    坦白而言,我并不是一个崇尚武力、闻战则喜之人,我的天性里带着一股怯懦阴柔之气,这种性格说得道貌岸然点是温良恭俭、慈悲恕人,说得难听点是贪生怕死、缺乏血气方刚,正如《狼图腾》所抨击的“被儒家阉割了尚武精神”。只不过我向来自以为是,偏执地对那些恃强凌弱的人心生抵触,诸如白起、王翦、蒙恬、成吉思汗,虽然能吊打世界但终归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所以,在面对这个方寸小人时,我多少有些迟疑。等再想抓住他的时候,已经坐失了良机。此时隐约间有细微的警鸣响了起来,那微型人似乎是听见了同伴的召唤,一转身退进了圣殿,紧接着从墙上轰然落下一道铜门,还没等我反应过来,那尺把高的门洞已被封了个严严实实。这堵青铜门应该是外门,锈迹斑斑的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不过着实结实,我几次推撼发现它固若金汤,像从里面被焊死了一样。

    因为这个洞口已被封死,头顶的石板又盖着,坑xue内一下子失去了氧源,借着电筒的光亮我四下探视,不多时便觉得呼吸粗重,心想只好先出去,到了外边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再作打算。恰在此时不知是谁打开了机关,时下日光正足,白晃晃的阳光猛一下射进来,让久在黑暗的我顿觉有些刺眼。

    东子搭了把手将我从深坑里拉了上来,问有什么发现,我将刚才的发现一五一十对大家说了。众人听到已发现微型人的圣墟,推测附近必然也有他们的巢xue,所以都喜形于色,相反对我的疏忽都没有在意。想来也是,到了当下这个地步,纵使那微型人跑得了和尚也跑不了庙。

    海东青思忖了片刻,觉得有必要联系一下国家文物局,派遣几名专业的考古人员前来勘探、发掘。就如今的情势而言,海东青考虑得不无道理,且不说这地底下还埋藏着什么旷世神品、消逝的文明,单凭已发现的这片小人族的圣墟遗址已经算得上世界类文化遗产,足以震撼中外考古界了。而一旦涉及保护性发掘,国家明文规定必须慎之又慎,我们一干人又都是门外汉当然不敢贸然行事。更何况有了文物局提供一些史料线索,对接下来工作的开展将会十分有利。

    为防迟则生变,海东青立即打电话请示了上峰。上峰听了也很兴奋,指示我们先按兵不动,等文物局到了再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这些天,连日的奋战使大家一直紧绷着神经,此刻见已经有了眉目,大家心如落石,心情都稍微有了放松。人一旦精神松懈,便会对周遭的环境有了强烈的感知。所谓“一出玉门关,泪汗流不干,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此时戈壁滩的温度正高,灼人的气浪在热风的推波助澜下,席卷着每一寸土地,我们像进了蒸笼,不一会儿就已经大汗淋漓,透不过气来了。

    海冬青见我们每个人都满脸泥沙汗垢,嘴角干裂起了皮,没了一点好模样,于是提议分成两队,一队由我带领先回市区,一来是洗个凉水澡,吃顿像样的晚餐,稍事休整养精蓄锐;二来把王大爷送到机场,顺带去超市补充一些水粮和其它的必需品。另一队则由他带着祝卫东留守这里,防止有什么意外发生,等明天早上再接他们的班。

    我本想留下来替换祝卫东,架不住海东青、祝卫东二人的坚持,于是驾着地方安全局留下来的两辆车的其中一辆折返敦煌。

    一路上照例荒无人烟,在戈壁、谷地中颠簸了百里余,直到日暮时分才赶到机场。按照海东青的指示,趁王大爷小憩之机,我给他打了一针精神药剂,这种药剂能够使人间歇性失忆,彻底忘记这段时间的经历,而且药剂发作的时间为几个小时以后,这样就避免了一些潜在的麻烦。

    为王大爷送行以后,在一家饭店里进了晚饭,看时间尚早,我们径自来到一家兼营户外用品的超市,补给了一些矿泉水、食物、药品以及眼罩、头灯、军用水壶、防风打火器、耐力登山绳、岩石钉、软梯等一干物品,总之除去本身已经携带的帐篷、睡袋、电脑设备、指南针、固体与液体燃料、便捷刀具、防身用的枪械等等,但凡觉得能派上用场的都采购了一些,有备无患。

    做完这些事情,我们就近找了一家宾馆,一觉睡到了天明。第二天,我和老曹把海东青和祝卫东替了下来。到了第三天日上竿头,考古队才姗姗来迟,一共来了7人,四男三女,带队的是位50左右的女性,姓姜,短发,很整齐,低眉生慈,眼睛深邃明亮,穿着很是朴素大方。

    看得出她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在简短的交涉了之后,姜教授便领着队员开始了发掘工作,清理地皮、布探方、打探铲、分析土质土色、登记、照相、绘图,还有的队员用探**达探测,有的用全站仪测点,还有的往测好的点上钉楔子,在点与点之间拉线,动作紧锣密鼓、井然有序。

    鬼城的风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发掘工作不利,但这拨人委实敬业,每个人除了脸基本上全蒙住,全幅武装在风沙中抢工。大家都知道,这次发掘不同以往,我们必须跟微型人抢时间,否则他们转移了阵地可就麻烦了。换句话说,往常一周的发掘量要在两三天内完成,这就需要去繁就简,省略很多工序,但遗迹还不能丝毫损毁,可见任务之艰巨。为防受到外界干扰,加上此事又不能外泄,海东青早和相关人员打了招呼,景区现在已经全面停业。

    我对考古实属门外汉,只是觉得他们的工具似乎很是考究,洛阳铲、破砖铲、探针、铁锤、毛刷、放大镜、调羹、刀具、记录文具等,无一不全。祝卫东却和我不一样,他一向对新鲜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这时走过来向学生模样的枚子请教为什么要打探孔。

    枚子是一位20多岁初出茅庐的女孩子,齐耳短发,干净清爽,模样甚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