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因为饭而引发的阶级思考 (第1/2页)
PS:本章里有一段是为了给一位读者答案,当然了,我也不知道他会不会看到,可能我已经不在他的书架了。 我要给各位明确一点,我不是写史书,所以肯定不是按照全全的正史写(除了一些知识点),而且,有的是东西可以写,这个一直担心进宫的可以放心了。 …………正文………… “十八路诸侯,必须变成十九路!” “主公,我们的兵马不够。” 李荨昆:………… 李庆杨:() 怎么以前就没发现你话这么多呢? 李荨昆看着一脸认真的李庆杨,无奈的叹了一口,毕竟自己也不能跟人家撒泼不是? 李荨昆一想到“兵马”二字,突然仔细的算了算,发现自己的稻田其实并不是很逆天。 未来杂交水稻一亩最高可产量900公斤,也就说1800斤,换成石制单位就是60石。 现在农田每日3石,杂交水稻六个来月就60石,而且还是单一的水稻产量。 如果说是单独种植玉米,后世产量会更高。 现在1200块稻田,也就12000亩地,每日产量三万六石,很多吧? 每日居民的日常购买,农民的自己收成,军队和马匹两个大户消耗,牧场的牲畜和酒楼的加工。 如今实际上每天也就是进账几百石而已,随着军队和居民的增加,肯定还是要进一步扩大的,要不然根本不够内部消耗! 而如果军队不够多的话,扩大农田是极其不稳定,农田的扩张,很容易早到毁灭式的打击。 亩产3石粟,是汉代文献公认的,考虑到复种的因素,亩产3.33石的产量也是有的,南方耕作粗放,水稻亩产在2.77石,粗放耕作,还一年三熟,啧啧啧。 而且,除了一般亩产以外,还有水利灌溉田和“代田”,特别是“区田”的特殊高产。 汉代的高产田则一般可到亩产十石或说亩锺之田,至于区田则有更高的产量。 所以说,哪怕每天一收成,自己的优势也是脆弱的! 也就是说自己的粮食产量除了比交州地界高以外,没有任何的优势了?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啊。” (此上段为了给开字为头的一位书友,解释一下粮食金手指的问题,军队是严格限制的,如果连粮食的金手指再不开大一点,还怎么活?) “主公,等过些时日,待十三队轻骑兵训练完成后,便可以考虑向外推进,进一步扩大人口规模了,五万余人的生产力远远不够。” 汉代军队编制基本沿袭秦代编制,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情况看,很可能是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 13队轻骑兵,也就是1404名骑兵,剩余的96匹马,有6匹是李荨昆自己以及李选延、李孝彬、李元裕、李煜晨、李文铸五人所用的马匹。 另九十匹马,则是充当后备资源。 如果某一队骑兵出现减员,那么在系统马场的作用下,可以很快的补充骑兵。 马匹,比骑士还要重要哪怕是挂逼李荨昆,也是如此。 李荨昆深以为然的点点头:“嗯,而且我有预感,等我的属民到达了一定的数量之后,会有一些让我闹心的改变呢。” 人口限制,这是个致命伤,虽然系统一直到现在都没说,但是李荨昆有预感,快了。 虽然大几万人的人口在要塞、帝国时代等游戏里,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除了开人口挂的)。 但是…… 这特么不是游戏!这不是演习!这不是演习!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几万人够干啥的? 哪怕是窝囊至极的“孔北海”和韩某,也都是麾下戴甲之士几万人,那后勤的属民,没有大几十万李荨昆是打死不信的。 一个北海太守,一个冀州刺史,其人口何其之多? 所以,只能说自己的系统还算是良心的。 要塞一上来给我整什么人口限制,那就别种田争霸了,找个大佬抱大腿,当个名留青史的将军得了。 “嗯,这些天一定要抓紧时间锻炼士兵,庆杨,应招兵、猎弓手的训练交给你了,李汉亮和李贤云两个人说到底还是不够。” “是,主公。” 应招兵、猎弓手虽然不是精锐,甚至严格来说上战场就是送死,但是,应招兵和猎弓手如今是李荨昆手中最强的力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李荨昆又看向马场,憧憬的说道:“现在,就看这十三队轻骑兵会不会给我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