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章 完婚(过渡章节,必须写但是又很难受) (第2/2页)
这一次宴席的规模极其盛大,可以说是整个徐州的士族和扬州北部、青州南部、东南部的士族基本上都派来了家中的核心成员。 那“份子”倒也是收的铂满盆满,李荨昆甚至都在想没钱了是不是娶一个办个婚礼啥的。 李荨昆一出城不到几百里就看到了送婚队伍,李荨昆和糜竺都是一脸的高兴,但是具体是为了啥高兴他俩谁也不知道。 一路寒暄,回到了丹阳,李荨昆对于交通并不便利的古代,结婚还要这么繁琐表示很心累。 也幸亏开面、上轿这两个费劲到不行,说道极其多的步骤不需要李荨昆参与,要不然按照李荨昆的性格很有可能不娶了。 等到以后有了汽车再说。 花轿进门,王朗让专业人士奏乐放炮仗迎轿。 停轿后卸轿门,由一名五六岁盛妆小女娃迎新娘出轿,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一身红色喜庆的女子出了轿门。 糜贞出轿门先跨过一只朱红漆的木制“马鞍子”,走过红毡,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侧位置。 这时候,准备好的李荨昆闻轿进门,即佯躲别处,由捧花烛小儇找回,站左侧。 李荨昆表示纯属脱裤子放屁。 喜堂布置与各地相同,拜堂仪式则稍异,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担任。 可惜,李荨昆没有…… 于是变成了糜竺和几个丹阳当地影响了较大的士族老者担任主香客。 主香者和李荨昆、糜贞皆遵赞礼声动作。 赞礼者喊:“行庙见礼,奏乐!” 主祝者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赞礼者接着赞唱:“升,平身,复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读祝章!” 这时候,一个十三四岁小儇跪在右侧拜佛凳上读毕。(事先念熟,不可读错,读错那就完了,嘻嘻) 赞礼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 整个过程总称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 最后赞礼者唱:“礼毕,退班,送入洞房!” 这时候,李荨昆和糜贞在拜堂时,有抢前头跪的习俗,谓谁跪在前面,以后就可管住后者。 繁缛的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儇捧龙凤花烛导行,李荨昆执彩球绸带引糜贞进入洞房。 脚须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为5只,也有10只麻袋,走过一只,喜娘等又递传于前接铺于道,意谓“传宗接代”、“五代见面”。 入洞房后,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称“坐床”,由一名福寿双全妇人用秤杆微叩一下糜贞的头部,而后挑去“盖头篷”,意示“称心如意”,谓“请方巾”。 李荨昆稍坐即出,新娘换妆,客人吃“换妆汤果”。 而后,李荨昆和糜贞二人行“拜见礼”,论亲疏、辈份依序跪拜见面,称“见大小”。 拜时起乐,堂上摆大座两把,受拜者夫妇同坐,如一个已故,则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着。拜毕赐红包给新娘,俗称“见面钱”。 公婆可不掏红包,谓“媳妇自家人”,而且糜贞也整好没有公婆。 与同辈见面则作揖,若小辈拜见时,糜贞亦给“见面钱”。 可惜,没有士族敢要。 之后,举行“待筵”,糜贞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劝食,糜贞多不真吃,这是样子仪式。 俗称面子工程。 筵毕,喜娘陪新娘至厨房行“亲割礼”,有捞粉丝、摸泥鳅等习俗,谓之上厨。 拜堂晚上,李荨昆为好日正席酒,叫“贺郎酒”,糜贞逐桌逐位为长辈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满又不可淌出。 酒饮状元红,菜多鸳鸯名,乐奏百鸟朝凤、龙凤呈祥。 这一晚上李荨昆喝得是满嘴胡言乱语,最后王朗实在看不下去了,赔笑着与李煜晨将李荨昆扶了下去。 ……………………………… 谢谢起点 Vincent816的1000点打赏 谢谢QQ阅读 哭泣的凯瑟琳的100点打赏 今天在这里道歉,前面数据错了,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为一百二十斤,汉代一斤大约有258.24克,一石大概为31公斤,也就是说虽然在东汉三国时期,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但那是汉朝时期的度量衡,换算成现在的秤来秤一下,大约是62斤左右…… 根据《汉书·律历志上》记载,权者,铢、两、斤、钧、石也,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 《隋书·律历志上》记载,十黍为絫,而五权从此起。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五权谨矣。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15.6g,一斤即249.6g,一石一百二十斤29952g约29.95kg,因此汉代一石约59.9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