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092-093章 龙树菩萨 (第3/3页)
,见宝殿一块匾额,上书“龙树殿”三个大字。 这里是龙树菩萨的道场?李昊有点疑惑。 在佛教的经师、律师、论师、禅师、法师当中,集‘千部论师’、‘八宗共祖’之美誉于一身者,唯龙树菩萨一人。 龙树菩萨的出世在佛经《摩诃摩耶经》和《入楞伽经》第八卷中有授记。《摩诃摩耶经》卷下说:“正法于此,便就灭尽。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竟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有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燃正法炬。” 《入楞伽经》第八卷中记载:大慧菩萨白佛言:“佛灭度后,是法何人受持?”佛以偈答曰:“于我灭度后,南天竺大国,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住欢喜地,为人说法,能破有无见,往生安养国。” 龙树菩萨生於南印度婆罗门家,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先博学《吠陀》、术数、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后与另三个契友,相率学隐身术,出入王宫,yin乱宫中美女,达百馀日,嗣后事败,三友被杀而龙树仅以身免,因而体悟“欲为苦本,众祸之根”,遂入佛教出家。 龙树菩萨出家以后,他寻到一座山上的佛塔,向一位沙门虔诚请求,出家受戒。他在佛塔待了九十多天,读遍了所有经论,心不满足,但已无其它经文可得。他辞师下山,又访寻到北印度雪山的一座佛塔,向一位老比丘恳求,得到了《摩诃衍》大乘经典,他用心研究求教。三个月后,他又统统理解并背熟了,仍感不满足,于是就周游列国,搜集沙门的各种经论。一路上,他还和诸外道及部派佛学者辩论,谁都辩不过他。他逐渐产生了骄傲,认为佛经较诸外道,其理虽然高明深奥,但亦不难穷尽,不能满足我的要求。他就萌生非分之想,别出心裁,欲另自立一派,广收徒弟,宣扬他的学说。 正在这时,有一位叫大龙的比丘,相貌长髯突眼,目光炯炯,特来找他。对他说:“年轻人啊,你不能持井蛙之见,你的学识再高能超过佛陀吗?你且跟我到一个地方,让你看看大乘经典,你再下结论吧。”这位大龙比丘就把他领到一个深山的石洞,入洞数步,竟是另外一个世界,殿宇金碧辉煌,清静雅致。老比丘把他领入龙宫,打开一个个玉石宝库,里面藏着数不尽的稀世经典,宝库里发出阵阵幽香。大龙比丘说:“年轻人,这下够你读了吧?”龙树忙不迭地贪婪翻阅,口里说道:“长老,我太感谢你了!” 这下龙树真的满足了,比过去读到的多十倍,玄理更加精妙深奥,他如饥似渴地昼夜阅读,不明之处随时就向龙师请教,视野顿时开阔,心量也开始谦虚了。至此他才真正地感到,佛学浩如烟海,其理博大精深,没有任何外道超得过它,够我一生用心钻研了。同时也就打消了自立门户的陋见。 他在龙宫待了很久,把所藏的经典反复细阅,几乎能背诵了。大龙长老又授予他一些神通术,他才别师出来,仍然回到南印度。从此大力宣扬佛法,说服外道,推广大乘佛教。被他感化的婆罗门等外道,不计其数。 当时有位婆罗门上师,会一点咒术,心生嫉妒,欲与龙树比个高下。他奏明国王,请王以观究竟。国王规劝他:“汝大愚人。此菩萨者明与日月争光。智与圣心并照。汝何不逊敢不推敬。” 婆罗门说:“王为智人何不以理验之。而抑断一切。”国王见他固执,只得准奏。 比赛的那天,国王与龙树先坐在听政殿上。婆罗门后到,他见国王如此尊重龙树,心中更是不悦,便于殿前立即作法,只见现出一个广大洁净的黄金池子,水波粼粼,中央升起一株千叶莲花,那婆罗门高坐其上傲慢地说:“汝在地坐如畜生无异。而欲与我清净华上大德智人抗言论议。” 龙树也不答言,从容地离开座位,用咒言化作一头庞大的六牙白象,自坐其上,绕黄金池子一周;然后举步池中用象鼻把那婆罗门高高举起,摔于地下,莲池与白象瞬间隐去,惟见那婆罗门腿折腰伤,一副可怜之相。他自知非龙树对手,匍匐于地,叩首恳求归命龙树:“我不自量毁辱大师。愿哀受我启其愚蒙。” 印度又有一个邻国,国王笃信外道,并强迫其臣民亦信奉外道;对沙门释子,则非平等对待。龙树闻之,特前往宣扬佛法。其时该国正在招募国王卫士,龙树应募,很快升为校卫。他在短时期内,帮助整顿队伍,严明纪律,使国王的卫队面貌一新。一日国王出巡,龙树率领卫队荷戟前行,彩旗招展,步伐整齐,威风凛凛。 国王见了甚是满意,便问侍者带队的是什么人,侍者答:“此人奇怪得很,不吃王家一口饭,也不要王家一文饷银,说是来保护国王,整饬军纪。”国王亦觉奇怪,就召他晋见。问道:“你是什么人?”龙树答:“我是一切智人。”国王惊愕,半晌说:“一切智人旷古少有,你敢大言不惭吗?”龙树说:“国王如果不信,可以当场试验。” 国王心里想道:我是精研婆罗门教理的,可谓智人之主,他竟当我面自称一切智人,而且说得如此着实,不能小看。我若提出的问题,被他解答,证明他胜了;我若不提出问题,也说明我负了。迟疑良久,就索性提个大难题,看他如何回答。于是启口问道:“你可知今上天在做什么?”龙树不慌不忙地施礼作答:“启禀国王,当今上天正在与阿修罗作战,战斗方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