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43章 兄弟齐心 (第1/2页)
其实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对于科学技术是不屑一顾的。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昔日孔老夫子去见老子时,老子和他讲:“掊击尔智”,就是叫他把世智辨聪取消打倒,心中空荡荡地一无所有,毫无所住,才能悟道。 老子之后是庄子,列子,一脉相传,叫大家放下世俗的智慧,把技术称之为奇技yin巧,通通排斥,认为这些东西只会把人的思想搞得更复杂,离道就越来越远。唐代鎏金双蜂团花纹银香囊,就是运用陀螺仪原理,这种香囊是我们古代工匠的一个发明,它利用了重心和平衡的原理,使得焚香时,无论你怎么转动,香盂始终呈水平状态,热香不溢出。可惜这些都是奇技yin巧,不能立传。 孔子说:“君子不器”。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论语》: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在孔子看来,搞科技民生的都是小人。只要行仁政,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结果震旦的知识精英都去追求形而上的天道,都去搞天道哲学、诗词艺术了,对于关乎民生的科学技术都不屑一顾。后来佛教传到震旦,知识分子也都去参悟空性,其他都不关心。特别是宋朝的士大夫们,普遍追求的雅致隐逸的生活,知道现在还在为人津津乐道。只是,他们是做官的呀,官牍之劳形落在谁的身上?胥吏。最后吏强官弱、官不足以制吏的现象的出现,就不奇怪了。 震旦知识界对于“利”和“义”分得很清楚,把利看得很轻,这样的结果造成对于经济不重视。《晋书·王衍传》中有一个这样的传说:晋国有个叫王衍的大臣,字夷甫,是位著名的清谈家。他一贯以来都标榜自已是个非常清高的人,对钱是嗤之以鼻,提都不愿意提一下。他的妻子郭氏很想逗他说“钱”这个字,但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 有一次,趁着王衍熟睡的时侯,郭氏叫仆人把铜钱弄成一串串的,在床的周围绕了一大圈,想让王衍睡觉醒来的时侯不能下床走路,这样肯定会逼他说出钱字来。没想到第二天王衍醒来后看到满地是钱后,他把仆人喊来,用手指了指地上的那些钱说道:举却阿堵物。自此,阿堵物便成了钱的代名词,有着一定轻蔑的含义。 据说太祖也是从来不碰钱的,这也许是习气使然。与之相反,犹太人就是拜金主义者,他们对于金钱崇拜达到顶峰,这也是有历史的渊源。犹太人长期处于颠簸之中,随时要跑路逃亡,在这个时候谁能靠得住呢?只有金钱,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因为对金钱的亲和,他们建立起了银行,期货等等金融系统。这样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震旦人到米国给人洗衣服,开餐馆,犹太人到米国开银行。 公元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乔治国王派使者马嘎尔尼率使团前往中国庆祝乾隆皇帝寿辰,在临行之前,英国方面为了这次访问活动,费尽心思做了各方面准备,他们为乾隆皇帝准备了非常丰厚的礼物,几乎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精品成果。例如新式火枪、蒸汽机、战舰模型等等。当然之所以要展示这些特殊的礼物,除了祝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通过这些科技成果展示英国强大的武力,借此机会震慑清王朝,正当英国人自信满满的乘上开往中国的轮船,幻想着如何开辟这块肥沃的东方市场时,他们或许并不知道等待着他们的是乾隆皇帝的不屑和嘲讽。 对于英国人精心准备的礼物,乾隆皇帝也是不屑一顾,虽然闻所未闻,但是在乾隆皇帝看来不过是西方人的奇技yin巧而已,比起天朝大国的物华天宝,简直是不值一提。如果乾隆皇帝当时能够稍微了解一点世界形势,可能就会转变自己天朝大国的观念,当时的英国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到处在搞殖民扩张,俨然已经成为了日不落帝国,而大清王朝则在闭关锁国中安然享受着夕阳的降落。危机就是从此开始的。 在临走之前,马嘎尔尼小心翼翼的提出了此行的真实目的,希望大清王朝能够允许他们在中国的地盘上做生意,并降低英国商人的各种关税,可是每一条都被乾隆皇帝驳斥回去了,好不容易跑了这么老远,最后一点好处都没捞到,马嘎尔尼也是非常郁闷,不过临走的时候,乾隆皇帝为了显示大清帝国并不抠搜,馈赠给了他们很多面粉以及土特产,来显示大清帝国的物产丰盈,或许马嘎尔尼并不知道,在乾隆皇帝眼中,他们只是一群吃不上饭的蛮夷小族,这次到大清来祝寿,仅仅是为了讨一点吃的回去。 当然乾隆皇帝还给英国国王写了一道圣旨,其中部分摘录如下:天朝扶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下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特此详晰开示,遣令该使等安程回国。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 这段话是啥意思呢?大体就是说我们大清很厉害,全天下都是我们,你们进贡那点破玩意我们本来看不上,因为可怜你们恭恭敬敬的大老远跑来了,所以才勉强收下了,另外你们的使团也看见了,我们啥也不缺,也没啥需要你们置办的,所以你们想申请个北京户口的要求就不要再提了,只要你们以后好好孝敬大清,大清也会罩着你们,不会打你们的! 乾隆大帝还是很客气,回赠给使团成员十几块玉石,引起使团的不满:我们送来的是西方最尖端的科技产品,你回赠一些石头,什么意思?这是对我们的藐视! 其实也不是乾隆对他们藐视,而是这些玉石在都是上等美玉,很值钱的。所以西方人喜欢机械的玩意儿,咱们喜欢艺术的玩意儿,现在古董市场这么火爆,电视台争相搞鉴宝节目,这都是在昭示咱们的逼格很高,那些莽子是不能相比的。 到了近代西方莽子入侵,逼格很高的清谈贵人茫然无措,在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道释儒毫无应对之策,反而成为保守势力反对变革的工具。最后来了个青年运动,砸烂孔家店,把道释儒三家全部推倒在地,再后来就一地鸡毛了。 到了今天,大家发现西方文化对于震旦冲击太大,很多社会思想道德问题都暴露出来,最后发现还是要回归传统文化,所以这三家又起来了,于是各种讲坛出来了。 其实真正的佛家修行是的讲究学习五明的。“明”谓学问、学科,为古印度的五门学科,涵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在古代印度佛教中,能够被称为班智达,代表他精通五种学问,也就是五明。甚至后期又发展出小五明,与五明合起来即为十明(五小明是韵律学、修辞学、辞藻学、戏剧学和历算学。) 佛家五明。一内明。二因明。三声明。四医明。五巧明。内明为求自解学(自己悟道明理)。因明为伏外执学(降伏外道)。声明为令他信学(传播佛法)。医明为所治方学(治病救人)。巧明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