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和道_146章 地精火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46章 地精火枪 (第2/2页)

战争时期,因为和西方人的大量往来,火枪和火药的工艺出现了显著的进步。比如在《火药略说》的记载中,除了在火药的组配比率上同英国人的配方一致外,还着力对火药进行精制,在将制成的火药饼槌碎后,首先用圆眼筛筛过后分出粗细粒,再将颗粒放入圆筒中反复滚动,把变圆滑的颗粒拿出装好备用。并且,有意思的是,在计算火药点火所需时间时,还对西方的计时方式一并实行了“拿来主义”,“必得两三秒许,才能齐着”,这从侧面也反映了清人对西方的学习。

    不过,这些技术创新没有改变手工生产方式的基础,提高仍然比较有限,虽然质量上偶尔可以达到与英国火药相当的水平,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加强了劳动强度以及在制作过程中格外精工细作的结果。而欧洲人早在16世纪,火药的制造就从手工向机械化转变了。

    法国在16、17世纪是配制火药工艺比较先进的国家,他们已经尝试使用以水车为动力的机械配制火药。配制火药时,首先开动水车,以水车的动力传动捣磨机,将捣磨机下方的火药碾碎。

    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的火药制造工业甚至还采用了蒸汽机、水压式机械、机械造粒缸、蒸汽加热器、石墨制成的磨光机等一批先进的机械生产火药。以先进的工业设备提取纯度高的硝和硫;以蒸汽机带动转鼓式装置,对火药混合物进行粉碎和拌合,用水压式机械将制成的火药放在碾磨上,压成坚固均匀的火药块;接着使用机械造粒缸将火药块制成大小均匀的火药粒;再将火药粒放置到烘干室内,用蒸汽加热器将室内温度提高到40-60度,使火药粒干燥;最后用石墨制成的磨光机将药粒表面磨光除去火药粒上的气孔,降低火药的吸湿性以延长火药的贮存期。欧洲人以蒸汽动力和机械cao作代替了手工cao作,已进入近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阶段,两相比较,明清使用木臼、木槽,用木杵手工搅拌火药,用圆筒打磨火药粒要原始的多。

    也就是说,虽然明清两代看起来掌握了制作精良火药的技艺和方法。但在实际制造的过程中,由于仍然停留在纯手工cao作阶段,加之各地对火药生产的监管不力等原因,自然难以实现高质量批量化的火药生产,质量难免会有相当粗糙和低劣的情况。

    和西方接触更多后,震旦火药质量的恶劣在其对手中也相当知名,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和清军打仗的英国军官Bingham在其著作《英军在华作战记》中提到,中英大角、沙角之战,震旦“火药库里面存放着几千磅粗火药,装在木桶和泥罐中,我们全部投之于海,因为虽然中国火药的成分几乎和我们的相同,却是一种粗劣的东西”。

    另一名英军军官伯纳德的《尼米西斯号轮船航行作战记》也说“震旦火药效果不强,与英军相比,虽然制作原料和比例差不多相同,但是制作粗糙,加大了为完成某种任务的难度。”

    可见清代火药从配比上看虽同英国人相差无几,但由于火药质量不佳,甚至还混有泥沙,导致清军火炮的射程和威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炮弹“有时仅滚下炮口和翻一些筋头”。而火药这种重要军资,粗陋的中国产在英国人看来连缴获价值都没有。火药制作不精的弊病清人自己也很清楚,《火器略说》中提到,“震旦官药,所用硝、磺、炭,其数多寡与英国官药同,所不可知者,质欠精纯,匠役偷减,局疏查验,草率从事,遂致物料虽同而功效相去悬殊”。偷工减料的情况同明代简直一模一样。可以说,明清两朝在这一缺陷上形如兄弟,毕竟在皇权体制下,这种事情本就是无可避免的必然。

    手工业产品从纸面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会打折扣,平时吹的天花乱坠的神器,战时很有可能因为质量不佳而成为鸡肋。清朝由于和西方接触更多,面对的敌手水平更高,败绩更显著,尤其是败于并非中华民族一员的西方人,于是显得清朝名声似乎更加恶劣。

    很多穿越大神造火枪的时候以为有了先进的配方和设计,就能造出横扫千军的神器。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工艺没有考虑进去。大家都知道,现代震旦军事工业的短板是材料学和工艺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