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66章 封神步骤 (第1/2页)
第八识大圆镜智成就后,就能出千万亿化身。十方刹土都在圆镜中显现。 我们用憨山大师的两次开悟来说明这个问题: “予日食麦麸和野菜,以合米为饮汤送之。初人送米三斗,半载尚有余。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及视釜,已生尘矣。以独一无侣,故不知久近耳。” 这是大师第一次开悟,当时大师30岁,第二次开悟是41岁: “是年冬十一月,予自辛巳以来,率多劳动,未得宁止,故多疲倦,至今禅室初就,始得安居,身心放下,其乐无喻。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偈曰: “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 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 即归室中,取《楞严》印正,开卷即见“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则全经观境,了然心目。” 众生用眼耳鼻舍身意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时,所产生的见闻觉知,非是自己妙明真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眼耳六根所产生的见闻觉知,是建立在外面色声六尘的基础上的,而色声六尘本身就是无常的,在无常的六尘基础上产生的见闻觉知自然也非真实。众生本有的妙明真心所具有的见闻觉知才是真觉,由于众生不知六根、六尘及其产生的六识皆是虚妄,但却长期应用,使自己本有的妙明真心、清净真如自性被覆盖,不能显现出来。如果能够舍去虚妄,于八万四千法门中任选一门,入于无妄,则六知根即可清净,内莹发光。 我们的六根为什么能把妙用无比的自性遮蔽住呢?憨山大师说,因为六根就是根本无明。 李昊在消融神性和神格的时候就出现这种状态,当你的rou身转化成另一种更高级的能量体的时候,你的六根就跟着转变,而你的神识就拓宽到整个世界,更高级的可以扩展到其他位面。你的神识所到之处,你的神识可以随时顺着自己的心念作很多事情。你的神识可以化作千万种形象,回应万千信徒的祈祷和乞求。神力强大的还可以凝聚分身,赐予神术和神力。这一切都是自动完成的,不需要你亲自动手,一一回应。这就是道家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一点虽然比不上八地菩萨的如幻三昧,但是也能变现种种形象作教化之事。 大家看电影,白娘子幻化出一座花园勾搭许仙,道家撒豆成兵,都有点这个意思。至于鬼仙,那就低一个档次了,把人引入梦中,只能在梦境中幻化,现实中不行。所以有人在坟墓旁睡觉,梦见一个大园子有人请自己吃饭。 所以普贤行愿品偈颂说的不是科幻,而是真实: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能于一念中入三世诸佛刹海,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无余。观音菩萨是大悲,弥勒菩萨是大慈,文殊菩萨是大智,地藏菩萨是大愿,普贤菩萨是大行。何为大行?普贤菩萨有十大行愿:一者敬礼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普贤菩萨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当然,道家和神教的境界还没有超出三界,更不用说到无边刹海了。但是对于一般的修炼者来说,这是个大境界的提升。人的身体是很玄妙的,但是人的神识更加玄妙,通过修行人的神识来改变人的身体,这就是道家和神教的着手处。 道家是清净第六识,修出意生身,用意生身修炼rou身,最后带着rou身成圣,当然,这时的rou身已经成为仙体了。神教是清净第六识,灵魂出窍至太虚空,吸取法则元素,改造身体,凝结神力身形神格神职,修出神国。 这个时候李昊知道封神的大概程序了,基本有两种。第一是祖宗崇拜或者图腾崇拜,基本上是收集信仰(信仰也是一种清净心念),凝聚神体,获得神性,点燃神火,凝聚神力,凝聚神格,获得神职,建立神国。 第二种就是修炼者走的路了,突破圣域,领悟法则,汲取能量,转变rou身,获得神性,凝聚神力,凝结神格,获得神职,建立神国。当然也有走捷径的,就像李昊这种,用神力结晶改造身体成为神体,汲取神性,汲取神格,获得神职,下一步就是编制法则完善领域,最后建立神国。 在这其中凝聚神格是最关键的,这需要领悟法则,根据掌控法则的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神职,也就是说成为一个方面的专家,权威。这个意思就是说法则万千条,你只能领悟其中的一部分,用这部分凝结神格,你就能承担起这部分的职责了。比如说你领悟了雷霆法则,能够cao纵雷霆,成就雷神。刮风下雨打雷就是你的职责。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