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和道_167章 炼钢技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67章 炼钢技术 (第2/2页)

师之外,还准备用鱼雷和深水炸弹对付它。幽灵船最大的问题是浓雾和潜水,再就是不死生物。如果能够把幽灵船遏制住,海盗船都不成问题。为此李昊准备把魔力发动机、汽轮机、魔晶炮、魔法塔、魔弩炮全部安装上去,让定远舰成为一支梦幻战舰。

    定远舰采用李昊能拿出手的最高科技,无烟火药,黄火药,汽轮机和各种大炮,鱼雷,定远舰上的官兵都是巫族战士和精灵战士,海军陆战队配备的枪支是毛瑟98步枪、马克沁重机枪,炮是41式75毫米山炮,迫击炮。

    41式75mm山炮的特点是重量很轻,2个士兵就能推着到处跑,机动性很好,在各种地形使用都很方便。日军侵华战争时期,41式山炮则下发至各步兵联队的步兵炮中队,担负直接支援步兵作战的任务,改称41式步兵用山炮,外观上多了一个防盾。而41式山炮的防盾有两种,一种是较辙距窄的,另一种是宽于辙距的。

    当年国内许多兵工厂都仿制过41式山炮,并成为早期中央军和各地方部队的炮兵主力。主要的仿制品有汉阳兵工厂的汉十年式75山炮,太原兵工厂的晋造13式山炮,沈阳兵工厂的辽14式山炮。在卜福斯M1930式75毫米山炮购入前,这是当年中国方面装备的最好的山炮,被广泛用于抗战的各个战场。

    在穿越大神的小说中,炼钢法是说的最多的,毕竟钢铁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古代炼钢法主要有三种:块炼法、炒钢法和灌钢法。

    块炼法:震旦古代冶炼技术在春秋以前,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当时使用的冶炼方法称为“块炼法”。当时炼铁使用木炭作燃料,热量少,加上炉体小,鼓风设备差,因此炉温比较低,不能达到铁的熔炼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称为“块炼铁”。块炼铁冶炼比较费时,质地比较软,含杂质多,经过锻打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钢铁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块炼渗碳钢”。出土文物表明,中国最迟在战国晚期已经掌握这种最初期的炼钢技术。

    人们在锻打块炼铁和熟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复加热,铁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减少夹杂物后成为钢。这种钢组织紧密、碳分均匀,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后进一步发展到“百炼钢”技术。人们在打制器物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需要烧烧打打、打打烧烧,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品质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宝刀、宝剑。

    炒钢法:在西汉中晚期,中国出现新的炼钢技术“炒钢”,这是在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炼钢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获得钢,这就是炒钢技术。

    这项技术的发明是炼钢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冶炼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炒钢的出现促进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人们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但是炒钢和百炼钢技术还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百炼钢费工费时。

    灌钢法:綦毋怀文发展的灌钢法大约在东汉末可能出现炼钢新工艺“灌钢”法的初始形式。南北朝时,綦毋怀文对这一炼钢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完善。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首先记载了灌钢法,北朝魏、齐间的綦毋怀文曾用这种方法制成十分锋利的“宿铁刀”。据史书记载,綦毋怀文的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说一说克虏伯的“罐钢”。位于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公司最初不过是个小小的铁匠铺,干些打铁之类不起眼的小买卖,传到老克虏伯手里时,只有三间茅草屋而已,后来老克虏伯创造出了“罐钢”,又用这种性能极好的钢造出了优良的后膛钢炮,克虏伯至此才名扬四海。

    克虏伯造炮所用的钢是放在特质的铁罐(钳锅,容量有20、30、40千克几件)中练成,又称为罐钢。做法是将熟铁和炒钢(当时钢有两类,一类用熟铁铸成,称为炮钢;一类在生铁冶炼过程中不断加入化学元素搅拌炼成,因如同炒菜,得名炒钢)各自锻压成长薄条状,再切成块按一定比例放入克虏伯铁罐中熔炼。熔炼时必须要有极高温度才能将炒钢和熟铁化匀,对铁罐的材质要求极高,因而冶炼罐钢用的铁罐如何铸造为“克虏伯不传之秘”。

    罐钢较普通的炮钢有韧性,碳含量为4%~5%,大大低于普通的钢,属于一种软钢,而且硬度、韧性等指标均超过熟铁,是制造火炮的绝佳材料。当时各列强均不掌握这一特种钢的炼制方法,因而克虏伯炮的质量在后膛炮时代一度凌驾于世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