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和道_无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无题 (第2/2页)

定矣”。诸葛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因此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诸葛亮与魏延关于北伐路线之争的公案,曾引起后世史家的浓厚兴趣,为之而争论不休。一些学者认为,魏延献策由他率精兵五千,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趋长安会师,乃“奇谋”,“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假如诸葛亮采用之,很可能北伐已经成功,可惜诸葛亮谨慎得近乎胆小。而另一些史家则支持诸葛亮“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的谋略,认为出子午谷虽是捷径,但可行性极小。其反对理由主要有四条:一、子午谷道路险狭,危险系数极大,一旦魏军卡住谷口,轻则劳而无功,重则全军覆没;二、夏侯楙未必会弃城而逃;三、就算攻下长安,也未必守得住;四、万一失败,兵力本来就不足的蜀军损失太大。

    问题是蜀国弱小,魏国强大,你不冒险,老是想四平八稳,还想打胜战?这次冒险即使是失败了,也只是损失五千精兵,但是成功了呢?整个陕西都纳入蜀国的版图,进可攻退可守,这是帝王霸业啊!可惜被诸葛亮否定了。魏延是个了不起的大将,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这是为将者的悲哀。被历史诬陷的魏延,一代军事奇才被《三国演义》扭曲为反贼。

    辽沈战役时期,打锦州危险不危险?太祖当时如果不打锦州,东北能这么快解放?东北一解放,全盘皆活,几年功夫就打下全国,这是格局的不同。危机危机,危险中隐藏着胜利之机。四平八稳,堂堂正正,那是人家家大业大,有这个本钱。你四平八稳地想着以弱胜强,一手拿把如意,一手拿把算盘,世界上哪有这等好事?

    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踏上了他最后的北伐之路。司马懿则受魏帝之命再度前往据之。时诸葛亮驻军渭水之南,当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背水立营抵御诸葛亮时,曾对众将言道:“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后来诸葛亮果然屯兵五丈原,于此处与司马懿对峙了一百余天,终于秋八月病逝。

    诸葛亮选人用人太重品德,这虽然保证了即使阿斗这样昏庸懦弱无能人当皇帝也无人有意见,对他忠心耿耿。但也造成对外敌强国来说,满朝都是庸庸碌碌之人,人才凋敝,无可用之人。

    魏延杀旧主投降刘备,诸葛亮觉得阿斗懦弱,怕刘备和自己死后魏延又会背叛无能的刘禅,便在自己死后安排弄死魏延。刘备养子刘封因关羽在刘备面前说过自己的坏话,便在关羽危难之时不予救援,致使关羽丧命,诸葛亮便考虑将来刘禅继承刘备地位之时刘封必然不服发难,就劝刘备逼死义子刘封。如果一件事自己能完成当然自己完成最好,如果自己完不成那必定要选他人来接着完成,诸葛亮选人先看品德,又不善于循序渐进培养人,在他的眼里天下当然没有几个人才,事必躬亲导致自身劳累英年早逝。

    蜀国的人才在前期虽然比曹cao手下能人辈出的情况差点,但好歹也能出不少文臣武将,但到后期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以至于让人讽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国之盛,在于人才,蜀汉到后期竟然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这都是诸葛亮的失误。

    而曹cao正好相反,曹cao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曹cao有一个说法,他叫做“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这什么意思呢?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道德标准放在前面,慢慢地去寻找那些德才兼备的人,但是现在是一个有事的时候,是一个天下不安定的时候,是一个急需人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奖赏的是功能,功就是功劳,能就是能力。所以曹cao的麾下谋士如云,战将如雨,手下人才济济。大家看三国志,曹cao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又是一个兵法大家。

    曹cao好兵法,自著兵书十万余言。又集录诸家兵法为《接要》。所著《孙子略解》(即《孙子注》),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其“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重。他的军事著述大部亡佚,中华书局辑校的《曹cao集》,汇集有曹cao存世的用兵文书。据《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记载,曹cao写了一部兵法《曹公新书》,可惜失传了。

    所以我们看历史要看正史,不要看野史,更不要去看演义,那些都是误人子弟的东西。还好《品三国》把这些纠正过来了。说到底,诸葛孔明只是军师,二把手,不是统帅,不是领袖。

    何为军师?多谋少断,举轻若重。

    何为领袖?善谋善断,举重若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