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和道_171章 火炮发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71章 火炮发威 (第2/2页)

事,正惶恐不安的时候,前面的战舰突发然发动,磁浮法阵卷起十几丈灰尘,遮挡了部队的视线。这时城墙上也是硝烟弥漫,模糊不清。

    随着时间推移,硝烟和灰尘渐渐散去,城头上的火炮全部推出,一切就绪后,炮口全部对准投石机。如果圣教将领有望远镜的话,就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些火炮手和一般士兵不一样,凶神恶煞一般,熟练地装弹瞄准,报告发射参数的是一个皮肤黝黑的暗黑精灵,躲在斗篷里。

    首先一门火炮试射,只听见“轰”的一声,一颗黑色铅球朝投石机飞去。眼尖的投石机旁的士兵看见飞来的黑球奇怪了,这么小的石块能有多大威力?可接下来的一幕让这些士兵目瞪口呆,黑球在投石机前三十米落地,溅起一点灰尘,黑球却没有停下,就像瓦片在水面上打水漂一样,再次弹射起来,向投石机冲来。哗啦一下,将投石机的一根原木撞得稀巴烂。

    火炮很快调整射击参数,紧接着一门门火炮对准投石机阵地发射,对于有效射程两千多米的火炮来说,这些投石机阵地的距离太近了,一个个大铅球飞入阵地,将投石机砸得稀烂,连带着炮手也跟着遭殃。连续四轮的火炮发射之后,只有几台投石机保存完好,其他的投石机都倒在地上,而且这几台投石机的炮手都吓得全部跑了。

    在投石机和诺瓦奇城之间的士兵没有见过这种架势,以为是敌人请来了雷神,吓得一哄而散,往投石机阵地两侧逃窜。这时候城内的火炮、弩弓全部向这些士兵开火,黑黝黝的实心炮弹落到人群中间,撞出一道道血路,吓得圣教将士鬼哭狼嚎,把头鼠窜,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

    这时城门大开,一声炮响,五千巴登骑兵杀出城门,对着残兵败将一顿猛砍,驱赶着败军朝大本营冲去。接着五千士兵拿着火枪,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城,向着远处的圣教行进,后面是马拉火炮,一百门火炮被拉出城门,朝着圣教中军进发。再后面是城内三万守军陆陆续续走出城门。

    城墙上的全部火炮这时候把炮火延伸,对准两千米以外的圣教方阵炮击。站在方阵最前列的士兵举起盾牌,妄图抵挡住炮火的袭击,结果当然是血rou横飞,这些盾牌就像纸糊的一般碰着就碎,整齐的方阵这时候就像被铁梳胡乱梳过一样,弄出一道道血路。

    “跑呀!”

    圣教士兵再也挡不住心中的恐惧,转头向后逃跑。由于逃跑的人太多,督战队的大刀也挡不住溃散的士兵,反而被溃兵冲散。逃跑的士兵象雪崩一般向后蔓延。坐镇中军的查尔斯公爵看到这个形势大喝一声:“击鼓,近卫军稳住阵脚,亲卫队将溃散的士兵向方阵两边驱赶,不要让他们冲击本阵,让他们转到阵后重新整队,不听劝告者一律射杀!”

    随着近卫军的弹压和亲军的引导,加上大营的战鼓让逃兵们清醒过来,跑在最前面的士兵转向大本营两侧,乱兵过后,整个大本营显露出来了。

    震旦古代战争中常常十分讲究阵型,将步兵、骑兵、车兵等兵种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排列,从而形成或大或小的方形阵势。在作战时,这些方阵更是变化多端,收缩自如,令我们这些后人感到惊奇和神秘。

    战阵据说源于黄帝著名的“丘井之法”和“握奇阵”。井田大家都不陌生,两横两竖四条大道将田分为九块,有点像九宫八卦图,其实井田制就是根据黄帝的井丘之法来的。之后有姜尚《太公兵法》的太公阵、司马穰苴《司马法》的五行阵、孙武《孙子兵法》的五行八卦阵、诸葛亮《八阵图法》的八阵图、李靖《卫公兵法》的六花阵。

    文庙大家都知道供奉的是孔子,那么武庙供奉的都是谁呢?武庙,全称武成王庙,又称武成庙、太公庙、太公尚父庙,祭祀姜太公以及历代良将。开元间比照文庙祭祀体系,始置亚圣十哲配祀,唐肃宗上元初,封为姜太公为武成王。至宋代逐渐形成的奉祀姜太公的庙。明朝洪武年间,废武庙,以姜太公从祀帝王庙。至满清时称供奉关羽的关公庙为武庙。民国时合祀关羽﹑岳飞的关岳庙也叫“武庙”,同“文庙”相对。

    震旦的阵法渊源极深,可以追溯到上古华夏的黄帝。经过姜太公,司马穰苴,管仲,孙武等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到三国时期,诸葛亮使他达到了顶锋,完善为八阵!唐代李靖由于九个阵指挥过于复杂而简化为六花阵。

    黄帝最早创立丘井之法,并根据井田之法确立了兵法制度,井字共有四条相互交叉的道路,这四条把军队分成了八个方阵,它的形状就像一个“井”字,正好把土地分成了九个方块。由于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块角落为闲地,所以这就是所谓八阵开始于五阵的由来。空出中央阵地,由大将居中指挥,以前后左右加上四个角落环绕相连列阵,便成了八阵。等到交换队形打击敌人的时候,则部队频繁机动,旌旗招展,虽然阵地上纷乱厮杀,看似混乱但是其实阵法却不错乱,部队行动有如江河奔流,混混乱乱,混跑混打,但是阵形浑圆而阵势也不散。这就是所谓分散开来成为八阵,而组合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大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