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 白绵纸 (第2/2页)
落地窗。 “刘小郎真有巧思。”朱三再次赞叹。 窗子大道理简单,光线明亮,便于做活,若不是刘昌郝,也没有人想过开如此大的窗户增强光线。刘昌郝笑笑,窗户小有窗户小的原因,眼下宋人对于房宅的理念,主要还是遮风蔽雨,防火防盗,而不是舒适度。想防盗,能开落地大窗? 朱三看了一会回去,吴坊主又送来纸。天色渐渐黄昏,瓦也快铺好了。谢四娘在村里借碗碟凳椅,几个妇女忙着做菜,虽未收贺礼,刘昌郝还是用作坊的两个长台摆一道流水席,所有来刘家做过工的人,以及村里十几户交好的人家一起请来……有什么区别,便是上次刘昌郝一家从县城回来,主动过来替刘家搬行李的人家。余下的人家那就算了。 不少人,吃饱喝足后,刘昌郝开始发工钱。 以前做工,刘昌郝未指望用工钱来做资金周转,来做工的,都是贫苦等着米下锅的人家。但他只发了一半工钱,先给你们各家用度,余下的放在今天发。别以为请外村人干活,个个都老实,还是有不老实的,与贫困无关,留下一半工钱,有的人便会收起小心思。 发完工钱,各个妇女在收拾长台,刘昌郝将韩大虎拉到一边。 “韩叔父,吾家客户有七人去教阅,还望叔父多多照应。” “汝放心,吾还要替吾村谢汝。” 自开工到今天有近三个月时间,中间修路、秋收,刘昌郝最早请的便是棘岭寨的人,做的多的做了五十多天工,做的少的也有三十多天。不要小看了这笔工钱,对于近乎赤贫的棘岭寨,几乎一半人家靠它喘过一口气。 实际刘昌郝有苦难言,不但帮工断断续续的时来时不来,几个瓦匠与木匠也是如此,家里有活了便不来,家里没活便来做活,还有两个瓦匠中途抽出身,替别人家做完,做完了再来刘家做活,也拖到今天。有手艺人在,伙食就得跟上,凭空增加了许多支出。所以向李阔海借了五百缗钱,还挪了一些“养猪钱”,刘昌郝还要继续借钱。 当然,钱也不是白花的,房宅一起盖好,还有家具,路修好了,山塘也差不多建好,还建设了一半引水渠与少量灌水渠,余下的便是灌水渠与引水渠剩下的工程,以及几个陡门,余下的工程已经不多。 “昌郝,还请人乎?” 别以为不请人了,还要请人! “韩叔父,还须请人,孙岭村堵水,须请人捞淤泥,作坊开工,须请女工。” “昌郝,能蓄水乎?”韩大虎看着眼前若大的山塘,担心地问。工程量最大的还是山塘,用了许多工,用工等于是用钱。 “能。” 眼下这样肯定不能蓄水,但经过一些手段处理后,便能蓄水。 “若能蓄水,汝家便无丙丁田。” 丙丁田,甲等旱地也不符合我的要求,当真我买那么多肥料是闹着玩的?刘昌郝又去借钱,正好秋收结束不久,大多数人家手里还有点钱,区别就是多少,少者只有几贯钱。刘昌郝这回借的才是真正周转的钱,鞭炮下来便会还掉,能借的人家,都是关系不错的人家,七凑八凑之下,又凑出两百多贯钱。 刘昌郝这才长舒一口气。 两个黑窟窿出来,他感觉前身脑瓜子不够用了,省怕又冒出意想不到的支出。 直到这时,刘昌郝才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 ………… 先是买白棉纸,这种纸在中国纸张史上有着不小的名气,若不知道,看另一东西。中国古代雨伞分为两种,一种是笨重更结实的油布伞,刘昌郝小时上学还用过这种伞,那时有洋伞了,不过洋伞不结实,家里情况不大好,下雨天只好顶着这种笨拙的油布伞去上学。 还有一种是很有名,也很精致美丽的油纸伞。 油纸伞所用的纸八成便是白棉纸,眼下叫白绵纸。 上次也是在这家店铺买的纸,店主给了一个便宜的价格,原价是八十文一张,店主只收了七十余文钱,刘昌郝买了六百来张。 朱三问:“刘小郎,为何不从吴家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