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圣师_第155章 文字(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5章 文字(下) (第2/2页)

冲击是最大的,清朝的汉语就是普通话,后人高兴好不高兴也好,这是一个无更辨解的事实。

    李渔编写笠翁对韵,将声韵分成三十部,也就是三十章。但李渔可能因为出身的缘故,其许多韵脚与古韵脚不吻合。好在刘昌郝手机里还有一篇《初学晬盘》,虽然文字不如李渔的精美,韵脚更为准确。

    刘昌郝将两本书猱合在一起,又参照了宋朝编著的《广韵》,做了反复修改,于是出现了这本书。也不能叫笠翁对韵,刘梁村有蓑笠,不过笠始终带着nongnong的南方气息,他更不是翁,这本书名字索性让他改名为《西坡对韵》。

    其实到了李渔时,类似的书籍有很多,如《初学晬盘》、《训蒙骈句》、《声律启蒙》、四字版的《龙文鞭影》等,有明朝的,有清朝的,多了就不稀罕。即便多,它在后世影响也不小。况且它破天荒地,出现在宋朝。

    各个士子看着这些文字,一个个浮想,若是孩子们将它们熟背下去,那确实是降低了他们学习诗词歌赋的难度。

    这个想法……明清时那么多本有关韵脚的蒙学,又出了多少优秀的诗人词人。

    “上面还有……”

    书架上面还有一大排《西坡对韵》,且更厚。

    许多士子将它拿下来翻看。

    看后,皆茫然地问:“有如此凶险?”

    这部分西坡对韵便是夹杂着刘昌郝所写的那篇文章,《黄嵬山论》。

    属于宋朝还是契丹的,刘昌郝不去论述,只是先描述宋朝河东地形、太原城、河东边防的松懈,用此来论述,将大部黄嵬山割让给契丹人的凶险。

    同时,刘昌郝还根据他手机上的资料,手绘了雁门关、黄嵬山一带的地形图,黄嵬山与山南边的地形图,以及整个河东的地形图。

    “听闻朝廷裂让部分河东前线土地,刘西坡奇怪之,河东前线多是山地,契丹疆域广大,为何索要些许山木之所,于是亲自前往河东察看,甚至潜入契丹境内,观看地形,于著此论。”徐芥方说道。

    这篇文章说了两条解决之策,上策便是不能裂让。

    宋朝与契丹一直在商议,刘昌郝也焦急,可家里的事拖着了,只能于重阳节过后才能去河东。但未去河东之前,便着手准备,将此论先写了出来。

    那些诗词并不是他作出来的,真实才情也就那么一回事,但虚名在外,也不能写得太差,于是反复修改。不求像《六国论》那些华丽,至少语言流畅,论证有力。

    正好他之前替梁小乙批过那些战役得失,看了一些兵法书,他的记忆力数据是16,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数据值,这些兵法还能记得,也为写这篇文章奠定了一些基础。

    随后与韩大虎去了河东,亲自看与在地图上看,终是两样的,回来路上,刘昌郝又修改了两次,还没有听到朝廷裂地的消息,本来还想修改两遍的,最好不裂让了,便匆匆连带着西坡对韵,一起交给徐芥方刊印发行。

    “希望朝廷重视吧。”徐芥方心里说道,河东还没有传来准确的消息,应当还来得及。

    另外就是刘昌郝判断也有误。

    刊印这篇文章没有多大关系,虽然刘昌郝在里面用了裂让的词眼,并没有批评朝廷,更没有批评王安石,至少是出自于好心。

    失误之处,便是三张地形图。

    沾到了前线地形图,是不能随便刊印发行的。

    今天销售了,自己会不会因为这三张地形图而悲催,得看朝堂上各个大佬的想法了。

    “徐丈人,刘西坡所言会不会太过夸张?”

    夸张么?真心的不夸张,但徐芥方也不清楚,他掀开了刘昌郝所绘的三张地形图。

    “然其仅是去看一看,其所绘地图也未必准确也。”

    “某且问,契丹疆域广乎?”

    这便是最大的论点,特别放在宋朝,宋朝对开疆拓土一直不感兴趣,包括河湟,若不是木征作死,宋朝也不会收复熙河路,若不是阿里骨作死,宋朝同样不会收复湟州。

    契丹疆域更大,若没有必要,何必趁宋朝困难时,逼迫宋朝交出这片山林之地?

    徐芥方又拍了拍书皮说:“刘西坡岂是求虚名之人?”

    它又是一个论点,别人不大好说,至少以传闻中的刘昌郝,不会危言耸听。

    “朝堂上岂不知也?”

    “岂能不知,黄嵬山之事,自去年争议到今年,然……”徐芥方朝西北方向努了努嘴。

    然什么,都懂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