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80章 解锁 (第2/2页)
中7个点是他那本“内参”四十一策挣来的,居然比西坡对韵挣的点还要多,记得去年手机对话里说,这些任务应当是自己能完成的,那么这个标准是如何计算的,刘昌郝一直想不明白。 刘昌郝随意滑动着按键,咦,他又惊讶地低叫一声。 其技术资料居然提前解锁了,要知道之前,刘昌郝都做好了一半几率让朱三他们再去泉州的,反正是秋天才得用上,不然早让朱三他们动身了。他连忙滑动着观看与尝试,不是全部解锁,有的动都不动,有的只解锁了一小部分。 那也是好的,特别是纺织技术,解锁了不少内容。 他立即找来木炭笔,将其记录下来。 第二天一早,他去了山滩找庄木匠,庄木匠木匠活也早做完了,老老实实地做农活。不过刘昌郝钱给的多,一家人也比较开心。 一家人正在吃早饭,看到刘昌郝来了,连忙将刘昌郝请进屋。 刘昌郝先拿出第一份图纸,下面还有许多文字说明,庄木匠识字不多,刘昌郝尽量地不写难以认识的字,以免庄木匠看不懂。 庄木匠看着图纸,又看着文字说明:“少东家,你真将脚踏式缫车研究出来?” “先做两架,试试效果,若是好,可以推广之。” 缫车不是主要的,刘昌郝又拿出两份图纸,一份是明朝中后叶太仓手摇式木棉搅车,一份是明朝中后叶句容手摇式木棉搅车,木棉搅车便是除棉籽机,或称为轧花机。 两者略有些大同小异,皆需三人cao作,究竟那一种效果更好,刘昌郝也不知道了。 但它们在手工年代,已经属于中型机械。 若能全部解锁,可能会得到更先机的轧花机,毕竟是15-18世纪的发明资料,明朝中后期不过是十五世纪或十六世纪。但刘昌郝琢磨着,若是更先进的手工轧花机,说不定与风力水力有关,然刘梁村风力不发达,水力,到了秋末,黑水河有什么水力?或者用蒸汽机带的轧花机,那涉及的技术更多,即便得到了,刘昌郝多半用不上。 眼下得到这两种资料是刚刚好的,故刘昌郝欣喜若狂。 庄木匠看着,然后想象,朱三不是带了一个棉花果子回来的,带来了好几十个,便是让刘昌郝看其去棉籽的困难。不但刘昌郝,大伙皆看过,现在仍放在仓房里。 刘昌郝两张大图绘得太清楚了,庄木匠想了一会说:“会管用,少东家,我服了。” “也要做出样品。” 这个不难,庄木匠儿子渐渐长大,能抵大半个木匠,还有张木匠,仅是几台样品,容易做,庄木匠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图纸问,刘昌郝一一解答。吃过早饭,庄木匠去乌头渡订一些器具,如几个特制的铁筒,以及其他一些铁部件。 刘昌郝也离开,临走前看了一下燕窝,里面还有一只燕子未出去觅食,正冲他鸣叫。 徐小娘子说:“燕子在孵蛋。” “明年山滩上指不准会有更多的小燕子。” “它们是神燕,居然知道我们是一家人,飞到山滩上来筑巢。” 小燕子确实有些古怪,但对此,刘昌郝的态度是能不谈最好不谈。 刘昌郝来到田头,每天上午他几乎都在田头的,今年,仍然离不开他的指导。 梁三元走过来,看着小拱棚问:“昌郝,便是此物一年能替各户带来几十贯收益?” “也只是前几年,一旦种的人多起来,价格下跌,收益反不及桑蚕,且下跌速度会比较快,因为朝廷对此也十分看重。” 村里人不相信,刘家人也懒得说,梁三元却是知道自己儿子与干儿子,是确实见过皇上的,尽管相信,梁三元始终觉得有些虚的慌,故梁三元有些迟疑地说:“是圣上……” “民以衣食为天,衣还在食之前,之前无人说不会注意,但我说了,只要圣上不昏庸,如何不重视?” 沾到了皇帝,梁三元都不敢吭声。 “故我让吾村继续植桑,明年便种之,正好棉花渐渐便宜下来后,桑树又开始得计。” 朝廷若不推广会比较慢的,一旦朝廷推广,速度会是两样,如占城稻,短短几十年时间,遍布大江南北,也幸好宋真宗推广了高产的占城稻,才使得宋朝能养活这么多人。但它始终是粗绒棉,刘昌郝又不会往织布上引导,未来桑蚕收入仍不会低,但会对游牧民族的皮毛收入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也要看情况。 若是继续解锁下去,出现更先进的织毛机械,刘昌郝又将它推广普及,说不定也会上演羊吃人的故事。 “每亩能有多少收益?” “才开始不会少于五贯钱吧,多者甚至可能达到十几贯钱。具体几何,眼下我也不大好说,然其活精细,每户所植者,多也不能多于八九亩。” 刘昌郝说的随意,梁三元却吓坏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