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二十三)改制大潮 (第2/4页)
命地砍,当然是砍价不砍人,因为砍人偿命,砍价有理。 对于改制这个新鲜事物,有人恐惧,有人无惧,有人期待。恐惧者怕丢了饭碗,出了厂门担心再也找不到像样的工作,甚至失业。无惧者因有一技之长,到哪都有饭吃,还能得到一笔不菲的工龄买断费用。期待者大都是年轻者,如文竹之类的,满腔热情,毫无顾虑,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一场的。 其实那是思想不成熟的表现,一厢情愿的想法。企业改制比人观念的改变要容易得多,先来后到,论资排辈,每个企业都有这样的潜规则,不因改制而就会轻易改变。 没出报告之前,上级领导也常来企业调研,其实都是表面文章,走走场,作作秀而已。待出了财务审计报告,那些来过的领导就轮番上阵,进行轰炸,说报告上的一千万可以打个八折,也算体贴民情了。陈嘉明领导的班子,将来兵挡,水来土淹,沉着应付。 陈嘉明说:“不要说一千万,八百万水分也多得吓人,这个厂最多值一百多万。” 一百多万?各级官员面面相觑地看着,好像听错了,打个对折也有五百万呀,在陈嘉明眼里只值一折多。偷还得暗地里趁黑下手呢,大白天当着这么多人这不是明抢吗? 某位官员很是气愤,拿着报告扬扬,盯着陈嘉明问:“这是权威出的审计报告,不是废纸。我们是来谈判的,不是来开玩笑的!” “我知道这是权威报告,是经过专家实地测量,评估,根据账目审计出来的,数字的正确性勿容置疑,但这都是账面上反映的,账外企业的负担你们知道吗?”陈嘉明直言道。 “账外账?什么意思?小陈。”经委的汪主任不解地问,眉毛似乎打了个结。 文竹们收集的资料派上大用场了,陈嘉明给到场的每位官员人手一份,然后陈嘉明发言道:“汪主任,我们单位现有退休工人192个,平均每人每月工资500元,一年就是115.2万,如果算上医药费,不低于150万元,这个你们总要分担些吧。 “虽然你们说退休工人最终要社会化发放,但过渡期还不是我们企业出,如果过渡期摊上三五年,这笔帐在座的想必是一清而楚的吧。 “我们单位还有62个精减下放工,平均按每人每月工资100元,一年就得7万多,加上医药费,大概一年8万左右,现在这些人平均六十岁左右,我们企业一直要承担到他们寿终才能减负,按七十五岁平均年龄计算,又得一百多万吧,这个你们总要分担些吧。 “这些都是理论上笼统算算的,不包含CPI的上涨,如果算上去,这些金额还将放大。” 陈嘉明贼精得很,知道一二次谈判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所以筹码也不一次性抛出,慢慢地抛,今天抛的解决得快差不多了,下次再抛些,他要把八百万通过多次来支离解剖,达到自己的心理价位。文竹趁给领导换水时,偷听到片言只语,明白了为何要分类装订,很是佩服陈嘉明的谈判策略。 现在的官员埋头苦干的不多,为民请愿的更少,讲大道理,讲客套话一流,可以不拿稿子说半天,来虚的很在行,来实的不如企业实干家。那些数据像炮弹一样,把官员炸得面目全非,表情不一,头脑乱得一塌糊涂,一阵窃窃私语后。 一位来自发改委的领导幼稚到居然怀疑单位提供数据的真实性,打着官腔问道:“这些人都是你们单位退休和下放的?” “贾主任,我敢以我的人格来保证。你也可以通过社保来核查退休员工,通过批文来核实精减下放工。”陈嘉明正言道。心里一阵窃喜,这些人在这上面问的越多,说明他们越重视,对谈判的进程越有利。 第一次正面交锋了两个多小时,烟雾萦绕,却不出结果,与陈嘉明想的完全吻合。 谈判跟上市场买菜差不了多少,讨价还价,只是人多嘴不杂,双方都有主将,不一次性拍板,要经过多次拉锯、协商,才会出真正的结果。这些人素质自然比小商贩高出一筹,不会拍桌子红脖子,也不会斤斤计较,至少以万来去的。 说白了,值多少钱?官员也不会从口袋中掏出一分来,相反还要带点走。他们只是代表政府来丢包袱,给市场树典型。但对于企业发展很重要,负担越轻,越有利于企业冲锋陷阵。 陈嘉嘴里说的自然是为企业谋发展,为员工谋福利,其实心底想的是另外的私活。于公的可以放在桌面上堂而皇之地讲,还可以赢口碑,于私的只能心里想。别人无法知晓,只知他是一个一心为公的领路人,要给他树丰碑。 第二次,政府同意六百万。陈嘉明不急,抛出了另外一个*:“我们现有员工三百左右,其中有五十位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或出工不出力的。这次改制我们保证,不会把一个员工推向政府,也不会推向市场,除非有人另谋高就。 “但这些人实在跟不上企业管理,而且会带来负面影响,我想把他们内退,一直养到真正退休。按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300元发放,一年就得18万元,加上医药费等,不低于20万元一年,依然不计算CPI的上涨,这些人平均还要五年才能退休。这些你们总要负担大头吧。” 借此机会,陈嘉明排挤了一些不入眼的人,内退了一些于企业无用的人,这仗对于陈嘉明而言打得漂亮,一举几得。 第三次,政府同意五百万。陈嘉明还是不急,说道:“谢谢在座的各位领导,为我们企业改制分忧解难,我们提出的问题总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给我们解决。现在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就是员工转换身份的改置费,虽然现在不一定要发,但总要备在那里的。 “有些员工现在不会走,说不定明天或后天就会走呢,只要他们走,这笔钱是必须给他们的。按二万元一个人计算,一百个人就得二百万,这个你们总得承担吧。” 一些官员算算,二百万还是少的。其实这些改制费企业后来支付的很少,毕竟离开的员工极少数,也没有多少人来较真这个改制费,政府甩了包袱基本放任不管。 第四次,政府同意三百万。离目标价位越来越近了,但你看不出陈喜明脸上一丝喜悦的神情,他还有招要出,这次是对固定资产和存货发表意见:“各位领导,三百万还是高了。但你们对于我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