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李庸苏醒 (第1/1页)
听说李庸昏迷后,李世民很想来看看,但刚打完仗也走不开。 只能派了几个御医,来给李庸看病。 一听李庸病了,御医们都很兴奋,上次的仇,他们还铭记在心。 当得知李世民让他们去看病时,每个人的心中就好像吃了屎一般隔应。 御医这个行业大部分年级大都比较大,所以一众人都用身体不适推脱。 这便苦了年级最小的钱川,以前引以为豪的年龄优势,却变成了劣势。 无奈,钱川只能独自一个人,硬着头皮来到了李家庄。 此时贾正瑾正焦急的在庄外等候,一见背着小药箱的钱川,便连忙迎了上去。 “您就是陛下派来的御医吧?” 待钱川点头后,贾正瑾直接拉着钱川来到了李庸的房间。 此时李庸正躺在床上,脸上没有丝毫血色,要不是胸口还有起伏,只怕会被人当做死人了。 钱川来到李庸的房间后,直接略过了在李庸身边焦急等待的李雪见和崔雨宁,来到李庸面前。 给李庸把完脉后,钱川草草的写下药方,将药方递给贾正瑾道:“小火熬制后,分成三剂,早中晚各一剂!!” 贾正瑾听后,连忙拿着药方去抓药了。 “病人是因为伤口没有及时处理,而引发的炎症,又感染了风寒,导致身体不堪重负才导致的昏迷!!”贾正瑾对着李雪见和崔雨宁道。 “那他什么时候能醒过来??”崔雨宁听完钱川的话,焦急的问道。 李雪见也在一边,是附和的点着头。 “这就要看病人的意志力了!!”钱川回答道。 意志力?要是李庸现在有意识,绝对会一巴掌拍着钱川的脸上,我去你大爷的意志力!! 钱川看完病后,抛下一句“有什么问题再来找我!!”连忙便跑了。 只剩下崔雨宁和李雪见在李庸身边焦急的等待。 不一会,贾正瑾带着刚熬好的药便来到了李庸的房间。 这时,贾正瑾开始有些纠结了起来。 怎么给李庸喝药是个大问题。 李雪见现在已经大了,让她喂药不太合适!! 崔雨宁虽然不知道和自己少爷是什么关系,但喂喝药明显也是不太合适的。 贾正瑾觉得,考验自己忠诚的时候到了!! 眼睛一闭,在嘴中含了一大口药,便低头想给李庸喂药。 崔雨宁一见贾正瑾的架势,连忙制止了贾正瑾的下一步动作。 被崔雨宁阻止后的贾正瑾,一紧张把最终的药全部咽进了肚子里,无奈的问崔雨宁道:“崔小姐?有什么事吗?” “我来喂吧!!”崔雨宁小声着说道。 “啊??!!”贾正瑾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连李雪见也是惊讶的看向崔雨宁。 “我说我来喂!!”这时崔雨宁又恢复了往常的大将风范。 “这不太合适吧?”贾正瑾有些纠结的道 “没什么不合适的,我和李庸早就已经私定终身,喂个药很正常!!”别看崔雨宁说的大气,其实内心慌的一批。 知道了李庸和崔雨宁的关系,贾正瑾也就不在纠结,出去重新拿了碗药给崔雨宁道:“那就请少夫人给少爷喂药吧!!” 听到贾正瑾叫自己少夫人,崔雨宁的脸又是一红。 随后莲步轻移,来到李庸的身前,一口口的喂李庸喝起药来。 ………… 转眼便过去了半个月。 这段时间,除了有李世民派来的御医经常来看望。 程处默等和李庸相识的二代们,和战争中认识的李靖和李世勣,苏定方等人都来看望过。 这天,崔雨宁正给李庸喂着药,李庸便醒了过来。 感觉到嘴唇上柔软的触感,李庸的眼睛睁开了一条小缝。 刺眼的阳光,让李庸无法适应,但李庸还是看到了那抹娇弱的身影。 李庸的身体非常虚弱,暂时还无法动弹,所以就这么看着崔雨宁一口口的给自己喂药。 待到崔雨宁喂完药,李庸也恢复了一丝力气。 睁开双眼,声音沙哑的道:“我睡了几天??” 李庸突然的苏醒,将崔雨宁吓了一大跳。 手上的药碗不自觉的滑落。 “你醒了?我不是在做梦吧?”崔雨宁用力掐了下自己。 身上传来的痛觉告诉崔雨宁,这不是梦。 看着崔雨宁憔悴的样子,李庸用尽身上的全部力气,将崔雨宁揽入怀中。 声音虽然还有些沙哑,但充满了温柔道:“辛苦你了!!” 崔雨宁闻言,终于压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恐慌,在李庸的肩膀上哭泣了起来。 轻轻拍着崔雨宁的后背,李庸笑着说道:“雨宁,我们结婚吧!!” 崔雨宁闻言,停止了哭泣,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崔雨宁当然想嫁给李庸,但她却怕家族中的人不会答应。 “你不愿意吗?”李庸见崔雨宁不说话,连忙询问道。 “我当然愿意,但……”崔雨宁没有继续说下去。 崔雨宁不说,李庸也知道为什么,轻笑道:“只要你愿意就行了!!剩下的交给我来办!!” 崔雨宁听完,用力的点了点头道:“我愿意!我愿意!!” 外面的人听到李庸房间中的动静,连忙闯了进来。 当李雪见和贾正瑾带着一众家丁,闯进来后,便看到正和崔雨宁拥抱着的李庸。 “大哥,你醒了啊!!!”众人皆是激动的喊道。 崔雨宁到底还是害羞,连忙从李庸的怀着离开。 “好了!喊什么喊!我这不是没事吗!!”李庸有些感动,却表现出很嫌弃的道。 李雪见昨天晚上照顾了李庸一个晚上,天亮后便在隔壁的房间休息。 听到这便的动静,也是连忙赶了过来。 “大哥!你终于醒了!!”李雪见看到李庸苏醒,带着哭腔便冲进了李庸的怀里。 “乖!!”摸着李雪见的头发,李庸笑着安抚道。 很快,李庸苏醒的消息,便在长安不胫而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