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节 隔离带 (第3/3页)
没有把握的时候贸然开火,这不是弹药消耗或方位暴露的问题,而是出于对普通士兵耐心底限的考虑。 在敢死队一行九人缓慢摸爬的近半个小时里,1987高地除了部份固定火力点出于侦察目的,偶尔试探式射击外,再没有多余的声音。 很显然,骑8团E连没有辱灭A国陆军骑兵第1师“百战之师”的名声。 距隔离带只有几米了。 敢死队长示意大家先停一下。除了狙击手薜耀,所有人都凑过来。此时薜耀正从炮弹炸毁的铁丝网上翻过,钻进一条便于躲避抛射*的深壕,摘下钢盔,竖起耳朵,仔细地分辨那些零碎的枪声。很快,他朝队长这边打了几组手势。 高地守敌装备有无线电自动*,可以干扰我军现役的大多数制式单兵步话机,虽然功率不大、作用范围有限,但对视距内我军分队通讯的干扰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薜耀打来的手势表明,隔离带前方五十米内暴露的火力组有2个,装备了至少3挺M249机枪和1部轻型*发射器。这是典型的前沿机动防御配置。按A军在阿富汗山区施行分布式基地防御的一贯作法,这些火力组并不承担主要的歼敌任务,而是作为前沿侦察与反侦察力量存在,与ID团二营派出的这支敢死队职能相仿,区别在于一方在守,另一方在攻罢了。 “现在倒是搞清楚了。”队长稍稍松了一口气,摸着脸上四处疯长的胡茬说,“可距离太近,呼叫炮火支援可能会误伤。让二梯队上来的条件也不成熟——目标太大,搞不好就成强攻。只能靠自己了,哥几个。” “不然咋叫敢死队呢?”有人笑了笑。 一梭子弹打过头顶,扑得泥土嗖嗖作响。队长往上次进攻时就在坡上炸开的洞里又挪了一点,想了想,补充道:“既然是机动防御,他们的*发射器应该是单人手持那种,轻易不会露头。想办法先把它搞掉。” 铺线员转回去,将处于抛射火力范围内的那段电话线松了松。其它队员把爆破筒、备用器械等负重都集中暂存在一起,戴上简易防毒面具,准备好突击所需的枪支和弹药。队长试完线,简单地向营部汇报了情况,把电话机也塞进洞里。 出发时敢死队里除了狙击手薜耀外,人均负重达30公斤,现在有了“前进基地”,大家脸上都轻松了许多。不过防毒面具遮住了各自表情,只能从露出两只眼睛里看到彼此的自信。 偶有零落枪声响起的隔离带前,升起了烟雾,一堆、两堆、三堆,越来越多。在高海拨气流的助力下,烟雾随着山势逐渐向山上蔓延,很快就覆盖了方圆几十米内的视野。 这是近距突击的信号。 无须雷斯少尉提醒,士兵们已纷纷摸出高爆*,就连*发射器手也掏出了母亲通过远洋快递送来的勃朗宁M1911大威力手枪。 一般而言,高爆*用于突击,破片或钢珠*用于阵地防御。现在显然不属于一般情况。相对于破片或钢珠*而言,高爆*能对烟雾起到更好的驱散作用,而这一带降水充沛,泥土湿度很大,即便炸起灰尘,也不会比*更糟糕。心高气傲的A国人从不否认自己的缺点,他们很清楚,一旦敌人摸到眼皮底下才开火,防线崩溃只是时间问题。西点军校有一句谚语说:“永远不要低估中国人、日本人和*军队对于近距冲锋的天生执着,即使将来他们也会拥有飞机、大炮。” 经过两轮组织有序的投弹,抵近阵地的烟雾稀松了不少。随着*掀起的泥土粉颗纷纷回落,雷斯少尉已能勉强看清十余米内的地表和阻碍物轮廓。 阵地依旧平静,只听到微风与大山的窃窃细语。 蓦地,山下枪声大响。神经绷紧了太久的M249机枪手条件反射式地扣动扳机。机枪一响,步枪、手枪也跟着响了。 “停!停!”雷斯少尉大叫起来。 机枪手激灵一下,迅速止住随着指尖一泄而去的恐惧。 “一群笨蛋,他们根本就没上来!”感到狠狠被戏弄了一把的雷斯少尉缩回战壕,匍匐着连爬了几步,一把把握着手枪的*发射器手从单兵射击口上扒下来,“这不是你的呆的地方,别克。去!给下面那群混蛋来几发!” 名叫别克的*发射器手满脸通红,讪讪捡回了吃饭家伙,沿着交通壕,朝地势更高、射界更良好的三号*射击点爬去。雷斯少尉掰过钢盔上的送话器,对另一个火力组命令道: “*过后,你们前移两个位,让中国人好好尝尝骑1师的厉害。” 忽然,“啾”地一声。 雷斯少尉心中一凛,透过射击口望去,只见烟雾渐渐消散开去的二十余米处闪过一顶钢盔,旋即无影无踪。 狙击手?一个本不该有的念头在他脑海里蹦出来。 “谁!”雷斯少尉记得那“啾”地一声,很让人不安。他将目光投向也在互相报以关切目光的战友们,不停发问,“谁中弹了?有人中弹吗?有没有?” “是别克!”有人失声喊道。 烟雾已完全散去,微风轻抚着焦黑温热的泥土里倔强探出脑袋的草儿。草儿摆动那稚嫩的身躯,微微扬起头颅,斜视那惶惶怆怆的1987高地。 小草傲然挺立之处的隔离带深坑里,倚坐着一名年轻的枪手。 他怀抱*步枪,手拿小折刀,一边在刻有自己名字和几条小杠杠的小铝牌上比划着,一边轻轻哼起歌儿: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啦啦啦啦.........” 锋利的刀口划过铝牌,从此又多了一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