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9章 拉弓、舞刀和掇石 (第2/2页)
赏赐后,吴用看着这些人身上普遍在三级以上的军衔,对朱武将他们从士卒中提拔出来,更觉不可思议: “如此知人善用,不愧我效忠的主公!” “梁山泊有这样的寨主和士卒,何愁不能大兴!” 对梁山泊的未来,更加满怀信心。 有了这个惊喜,次日的舞刀考试,又有许多头领观看。期待有更多的士卒冒出来,让大伙儿高兴一二。 只是,舞刀这一项是新设,士卒都不熟悉。别说在这一项考核中有亮点了,就是把要求最低的八十斤大刀舞起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最终竟然有五百多人因为没舞起八十斤的大刀,无缘下一场考试。 “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的大刀,舞起来还是太难了!” “就连鲁智深的水磨禅杖,也不过六十二斤。” “即使不要求他们拿着刀对敌,八十斤的大刀,也没有几个人舞起来!” “而且这样舞刀,不知有什么用?” 仿照明清时期的武举考试定下舞刀一项,朱武其实并不知道舞动这么重的大刀有什么用。决定在以后好好探寻一下,以后要不要改这一项: “如果舞刀在实战中的用处不大,以后就改成负重五十斤越野。” “相比舞刀是否舞花,越野跑了多远会很明确。” “而且大宋步人甲的重量就有五十多斤,没道理穿着铠甲,士卒跑不起来!” 感觉舞刀这一项有待商榷,朱武虽然让石秀和刘唐严格考核,却对具体的成绩,并无太多期待。 不过,他同样也注意到,凡是能够拉满一石二斗弓箭的,大多都能舞起一百二十斤的大刀。这些弓箭好手,臂力都很惊人。 “清朝武举的弓力要求是八力、十力、十二力,舞刀要求是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 “原来这两个项目,大体能够相当!” 认识到这一点后,朱武更觉得舞刀和拉弓有些重复,有心在以后的考核中,将这一项改掉: “测力气用拉弓的方法就行了,何必弄个基本不会用的大刀,勉强舞动起来。” “而且有掇石这一项,测力会更直观!” 作为最直观表现力气的一项测试,掇石要求能把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的石头提起一尺,这才算是合格。可以说这个测力方法,和后世的硬拉差不多。放在冷兵器时代,掇石的力气大小,大概能对应能拉开的弩力多少: “开弩之时,可以用脚把弩踩到地上,再拉起弓上弦。” “这种用力气的方法,和掇石有很多相似之处。” “能提起三百斤的石头,一定能拉开三石弩!” 不同于弓箭需要一直用力拉弦瞄准,开弩更多的是需要爆发力,只需要把弦挂在弩机上,就能从容瞄准。故而能拉一石弓的士卒,能开两三石的弩都不稀奇。掇石这一项,大概能反映出拉开弩的力气。 “弓以八斗、九斗、一石为三等,弩以二石四斗、二石七斗、三石为三等。” “大宋考核时对弩力的要求是弓力三倍,说明这两者大体相当。” “梁山泊拉开一石弓的人不少,明日能举起三百斤石头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对此抱着期待,朱武在第四日观看掇石这一项比试时,果然见到有近一半的士卒,都能掇石三百斤。 尤其是那些弓力在一石二斗以上的,普遍要求尝试掇起更重的石头,展示自己勇力: “好!” “能有这么大的力气,这些人已有成为二流高手的潜力——” “说不得这些人当中,真能出几个头领!” 二流高手已凝聚整劲,普遍能拥有相当于自身体重五六倍的力气。按照大多数人的体重在一百到一百五十斤来算,就是五百斤到九百斤的力气。 梁山泊这些士卒能掇石三百斤以上,代表着他们离二流高手五百斤力气的最低要求,已经相距不远。 只要朱武把自己悟出的劲力凝聚法门传下去,说不定这些人当中,会出几个二流高手,有资格在梁山泊坐上一把交椅。 “到了那个时候,让不让他们坐交椅呢?” 朱武内心之中,开始思考着这个问题。 以前梁山泊士卒和头领的差距实在太大,朱武即使有心提高他们地位,也只敢在军衔上提升,如今眼看拔尖的士卒即将有普通头领的实力,朱武觉得目前的头领士卒双轨制,迟早要变一变。 “暂且顺其自然,到时由头领公议!” 定下这个打算,朱武将三项合格的人召集起来,勉励他们努力。然后又举行文科考试,把能识字的前两百名士卒招为内舍生,其余人则调入神机营教导队,以讲武堂外舍生名义学习。 “这样神机营除了教导员和上级军官推荐外,也有其它门路可以进了。” “如何选拔提升,标准会更明确!” 将教导队和讲武堂结合起来,朱武在梁山泊中,初步建立了培养基层军官和中级军官的体系。 然后,他一边和秦明、杨志等人商量讲武堂的建设,一边等着卢俊义,看他带着商队,来到郓州境内。 “好教官人得知,离小人店不得二十里路,正打梁山泊边口子前过去。山上朱神机将军立寨,不害来往客人。” “官人悄悄过去,休得大惊小怪!” 听到卢俊义在客店里询问梁山泊的情况,店小二道。 卢俊义听到距离梁山泊不远,道了声:“原来如此!”当即取下衣箱,打开锁,去里面提出一个包袱,内取出四面白绢旗。问小二哥讨了四根竹竿,每一根缚起一面旗来。每面栲栳大小几个字,写道: 慷慨北京卢俊义,远驮货物离乡地。 一心只要捉强人,那时方表男儿志! 燕青等众人看了,一齐叫起苦来。无奈卢俊义主意已定,众人劝说不得,只得看到卢俊义在车子上插了绢旗,直奔梁山泊路上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