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直待凌云始道高 (第1/1页)
《弓道煞星》2月24开始写,今天是8月25,已经半年了,字数也已经80万。 但主角血刚还在成长阶段,这是爽文的大忌,却符合人的成长。 其实,小白也是如此。 虽然一有时间,青山就发一点鸡汤,但一路走到现在,很多人已经弃文了。 青山最近是真的很忙。 每天7:40开始,一直忙到21点才结束,但一周青山还是会坚持发至少一条。 也会用仅有的两个小时(22-24)点挤一章出来,保证不断更。上架时,青山就说了不断更不太监,必须言而有信。 没有及时回访各位大大,更新不稳定,写作稚嫩,影响阅读体验,青山只能说一声抱歉了。 第二卷《血煞》即将结束,接下来血刚不再有时间成长,九阳的秘密将一步步掀开。 青山发这个只是想分享一个很老的成长故事,希望一路陪青山走过来的大大们,读者们无论多么忙,一定要看一眼。 我们到底准备长多高,长多快? 我们想做笛子还是晾衣杆?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 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 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 人生需要储备,有多少人,没能熬过那三厘米? 什么叫价值?同是两根竹子,一支做成了笛子,一支做成了晾衣杠。 晾衣杠不服气地问笛子:“我们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天天日晒雨淋,不值一文,而你却价值千金呢?” 笛子回答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精雕细做。” 晾衣杠沉默了。 人生亦是如此,经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人生才会有价值。 看见别人辉煌的时候,不要嫉妒,因为别人付出的比你多。 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说起钱钟书的满腹经纶,人们往往归功于他的天分高,记忆力强。 其实,钱钟书学问博大精深,更多来自后天手不释卷的苦功。钱钟书大学同窗许振德这样描述:在校时,以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图书馆借书还书,必怀抱五六巨册,且奔且驰。且阅毕一册,必作札记......代表他学术成就的《管锥编》,引述4000多位名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汪洋恣肆,博大精深。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进入清华后,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 他的治学心得是: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一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哪有什么开挂的人生,只不过是厚积薄发而已。 只是厚积无人见,薄发始成名。 杜荀鹤的《小松》就很直白的说明了这一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不管是“未出土而有节,乃凌云扔虚心”的竹子,还是“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的小松,想要凌云成为参天大树,都需要成长,更何况还是种子的我们呢。 成长需要时间,但有时间不一定会成长,需要长多高,长多快,就得多努力。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青山依旧,弓道长存,你的坚持终将美好。 2021-8-25 吴青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