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649章 致富之路 (第1/1页)
,大唐黑脸神 冯家几代积累的财富没地花儿,弄出来为家族买个前程也是应当的。 在与敬玄立下对赌协议之后,据说冯盎当天就连夜进宫求见李世民。 二人具体说了什么谁都不得而知,反正冯盎是第二天才从皇宫出来。 出宫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坐上马车离开了长安。 而争取到这项国家工程的敬玄,则开始按照手机离线卫星地图,制订从长安到岭南的路线。 其实也不用怎么费心思,最方便或者说最快捷的路线在千年后的那个年代早已经规划好,需要取舍的,只是高速公路与普通国道的区别。 毫无疑问,国道的路线才是最符合当下国情的,没有那么多先进技术,也不可能在崇山峻岭之中打洞,唯有土地硬化与火药开路这两门法宝。 是时候成立一个爆破小组了。 敬玄打算从大学里找一批学生来干这件事,到时候他们会南下到各处去为即将形成的工程队排忧解难,就当是历练了。 所以敬玄十分难得的写了一封长长的奏章送到了李世民的手上。 太极殿今日的小朝会就是为了这封奏章而临时加开的。 参与会议者除了李世民,还有三省六部的大佬们。 李世民吩咐宦官当着众人的面念了起来,好让所有人如有疑问,能在第一时间提出来。 “我皇在上…臣敬玄顿首…” “臣与冯公商定,修建一条从长安至广州的驰道…” “臣计划征发沿途各州县百姓,按照臣既定的路线同时开工…” “且慢。”长孙无忌听到这里出言打断道: “陛下,诸位,征发徭役一事恐有不妥,长安至岭南何等遥远,沿途崇山峻岭,水道复杂不说,光气候就极其难以适应,若是贸然发动几十万百姓参与其中,恐酿大祸…” 魏征也警示道: “陛下殊不知前隋旧闻乎?” 李世民微微一笑,知道他二人在担心什么,无非就是怕工期延长,导致农事跟不上,会给沿途州县带来负担,让百姓对官府产生不满。 “先听下去,此事敬玄下文自有解释。” 果然,当宦官说道冯家会出资,并付薪酬给沿途各州县百姓的时候,众人纷纷沉默了。 这样一条路,光取材少说也要花费十万贯,若是再给百姓工钱,那所靡费之资就大了去了,冯家竟豪阔至厮? 他们倒是不担心冯家的钱袋子会不会掏空。 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都盼望着把冯家消耗一空,因此听见冯盎主动出钱修路,哪有反驳之理? 不过问题又来了,敬玄这样搞,岂不是又在把那些州县变成第二个户县? 那将来工程一旦结束,如何能满足那些百姓日益增长的欲望? 见没人纠结于当地百姓会不会因为工时而耽误农时,反倒是担心官府满足不了百姓,李世民欣慰的笑了起来。 这说明在大臣眼中,大唐已经不具备缺少粮食这一条千古难题了。 这都是紫薯的功劳,当然,也是他敬玄的功劳。 李世民笑着解释道: “诸位可知敬玄是如何说的吗?” 众臣闻言,纷纷竖起耳朵等待下文,论到以工代农发家致富,这里的人没有一个人是敬玄的对手。 毕竟户县成功的案例就摆在那儿,让人实在挑不出毛病来。 “敬玄说,百姓的胃口变大,说明他们不再满足于只是趋向于解决温饱这一条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换而言之,他们想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可如何追求呢?找官府?官府巴不得他们富裕,可官府也没有什么好法子,这又怎么办呢?” 李世民卖起了关子。 可大臣们却一个个抓耳挠腮,是啊,官府满足不了百姓的需求,那岂不是显得为官者无能? 连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名臣也你看我看你,可想而知其他人? 因为从古至今,百姓只有在走投无路,活不下去的时候才会造反,史书上还没有哪一朝哪一代是因为百姓想过上更好日子而造反的先例,这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无力感… “其实办法已经解决了。” 李世民笑了笑,拿出一张地图铺展在众人眼前: “长安修的路虽然是到岭南,可沿途经过的州县不一样也会享受到这样的便利?” “岭南有其独有的资源,难道这些州县就没有?” “那里的百姓眼见来自岭南的货物一趟趟从他们家门口经过运往长安,难道他们就没有一点想法?” 李世民说着,还特意提笔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几个大字。 “发展当地特色经济。” 众臣一听,顿时面露恍然,可李世民接下来的问题又把他们给难住了: “诸位爱卿可知道这些州县的特色?” 众人闻言顿时面露难色,一个个转头把目光看向民部尚书长孙无忌,按理说,身为民部尚书,总得知道些什么,毕竟都归他管。 长孙无忌也不负众望,从南阳一路侃侃而谈,说到荆州,又说到岳阳,可再往南,连他也不知道了… “陛下恕罪,臣这就去调取档案…” 被众人盯着看的长孙无忌已经满头大汗。 李世民却不以为意的摆摆手: “无妨,辅机不知,其实朕也不知,所以这就需要当地的官员实地调查,并且研判,与百姓一同商议如何利用这条致富之路。” “稍后尔等可派人去沿途各地知会一声,让他们趁着路还没修起来,早些掌握清楚,免得到时候百姓问起,却束手无策…” “待到那时…”李世民冷冷一笑:“朕绝不轻饶!!” 众臣心神一凛,连忙拱手称是。 李世民见状,又微笑道: “给予这些百姓致富的本金,敬玄已经准备好,能不能抓住机会就看他们自己了。” “我大唐若是想要万年不衰,光有一个关中还远远不够,就让这条驰道成为关中控制岭南的一道血管吧…” 这时,又有人提出疑问: “陛下,自秦以来修建的驰道,大多都已荒废,南边雨水充沛,只怕用不了几年便又回成为一片泥泞啊?” 众人一看,问这话的是高士廉,均十分不厚道的笑了起来。 高士廉一头雾水,他来长安还没多久… “舅父肯定不知道何为水泥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