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46【想读古文也找不到】 (第1/2页)
在石塘镇逗留两日,路过县城略作停留,隔天便可看到童试放榜。 拖这好几天,并非冯知县阅卷太慢,而是应考的学童太多。考棚实在坐不下,县试前后考了两批,每一批的出题都不相同。 在册人口不足两万的铅山县,这次参加县试的学童就有四千多。 是不是感觉很诡异? 史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明代黄册只统计成年男丁;一种认为,明代黄册只统计成年男女。 不论哪种,都不统计小孩,就算落户了也不计数。 但还是不对劲啊,学童和在册人口的比例依旧对不上。 呵呵。 官府在册人口,是给中央朝廷看的,有可能上百年没变动了,铅山县这边甚至一直下降。 只因人口增加,赋税总额也得增加。一来知县不容易征够赋税,二来知县能截留的就要变少,地方官脑子进水了才会变动黄册。 实际征税的时候,又是另一套系统。 以前靠粮长,现在靠里长。根本不需要户口册子,乡里乡亲的,谁还不认识谁啊,没有大族庇护就得交税。 “让开,让开!” 费如鹤年龄虽幼,却也算身体强壮,一路把其他看榜学童推开。 他走到榜下仰望—— 第一名,费如玉。 第二名,胡宗儒。 第三名,费楷。 第四名:费瀚。 一直看,一直读,他自己赫然取中了。 第一百一十七名:徐颖。 第三百九十八名:费如鹤。 铅山县的乡试榜单,一共录取了400个学童,大概是参考人数的十分之一! 一般情况下,县试只录取几十个,但那仅适用于正常州县。 北方最高纪录是河南汝阳,一次县试8000多人参加,录取800名左右。 南方最高纪录是江西临川,一次县试多人参加,录取了1000多人。 参加县试的学童水份很大,许多都是来体验气氛的。 也没有啥定额,通常十取其一,人太多就让知府头疼去吧。 “爹,我过了,我过了!”费如鹤欣喜若狂。 费映环面无表情:“过了便过了,不用去参加府试,你怕连府试题目都看不懂。” 费如鹤依旧保持幻想:“万一运气好,知府老爷还是给过了呢。” 费映环脸色非常好不看,咬牙切齿道:“知府可没知县好说话,你爹也跟知府没啥交情可言!” 费如鹤立即闭嘴。 赵瀚问道:“公子,那我也不用去府试?” “可去,可不去。”费映环让赵瀚自己决定。 府试录取了便是童生,人数依旧没有定额,通常二取其一。但如果考生人数太多,也可能三取其一、四取其一、五取其一。 江西的地狱难度,首先便体现在府试,已经通过县试的孩童,至少要被刷下去四分之三。 而其他省份的州县,府试录取率约为二分之一。 “那我还是不去吧。”赵瀚笑道。 就算通过府试又如何? 道试那一关还得疯狂刷人,江西秀才不是那么好考的!从县试、府试,再到道试,三道关卡加起来,秀才录取率可能不足1%。 录取榜单旁边,贴着几篇范文,赵瀚的文章赫然便在其中。 一个十七八岁的学童,摇头晃脑,连声赞叹:“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真乃奇文也!不知费瀚是哪位神童?” “费瀚是哪个?” “费瀚是我费氏哪宗的?定要结交一番。” “肯定是我陈江费氏!” “胡说,定是我石塘费氏!” “……” 赵瀚连忙开溜,悄咪咪的挤出人群。 这看榜的无数人之中,竟然没人发现他的文章是抄的。 费映环回到含珠书院,立即跑去藏书楼找文章。 赵瀚写了一百多篇文章的标题,秦汉古文也写进去了,大概是《古文观止》里的一半。 …… 藏书楼内。 费映环看着古文目录,问道:“这篇《与韩荆州书》的作者是谁?” “李白。”赵瀚立即回答。 再回答不出来,费映环就要打人了。 之前有好几篇古文,赵瀚只记得文章标题,却连是谁写的都忘了,这让费映环如何去寻找? 一听是李白写的,费映环非常高兴,因为藏书楼里有《李太白文集》。 “这边!”费映环招呼校工。 两个杂役抬着木梯过来,费映环亲自爬上去,取出《李太白文集》快速翻阅。 古代文集也有目录,费映环很快找到原文,扔给琴心说:“把那篇文章抄下来!” 赵瀚连忙说:“《春夜宴桃李园序》也是李白的。” 琴心连忙翻看目录,说道:“爹爹,就在我手里这一册。” “一并抄了。”费映环叮嘱。 这两篇文章,赵瀚虽然不能背诵全文,却对其中几段印象非常深刻。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开篇就吹捧,李白是拍马屁的高手。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非常适合做QQ签名来装逼。 费映环扫了一眼古文条目,问道:“《吊古战场文》也是李白写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