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39章:登基前夜 (第3/3页)
制衡朱棣。 “谢父皇夸奖。”朱棡笑容满面,眼神略带几分得意的看了一眼朱棣。 他反正跟朱棣就没对付过。 完了老三朱棡,朱元璋把目光落在了老四朱棣的身上。 “老四,你是最类咱的,也是让咱一直很满意的,不管是在性子上,还是在处事领兵上,咱对你都没太多可以的。” “但是,关于高炽的事情,咱还是要点你几句。” “咱也知道,你不喜他,但你要明白,他是长子,且这些年来,他的成就,难道还不能让你满意吗。” “你之前在倭国的燕城,要是没有高炽的帮忙,能超过老二老三?” “他在安南,为朝廷创造如此之多的岁入,这才是真正能治理地方的人才,并非是凭借着几股子蛮劲。”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咱希望老四你能明白这个道理。” 朱棣武功很高,但文事偏差,严格来没读过几本书,这也是因为自就在军营里厮混的缘故。 哪怕是历史上,朱棣也不过是朱高炽的征北大将军罢了。 对于自己这个儿子,朱元璋也是带有几分早年的愧疚,不过就现在来,朱棣还是让朱元璋比较满意,至少他没有老二老三那股子暴躁性子。 其实还是老朱不了解,作为老朱家的血脉,朱棣实则也甘落后,毕竟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搞出诛十族的皇帝。 “儿臣明白了。” 在老朱面前,朱棣也不过是个孩子罢了。 点完了老二,老三,老四。 桌面上就只剩下老五朱橚,还有朱允炆了。 “老五啊。” “儿臣在。” 看着朱橚一幅老农的摸样,朱元璋也不知道啥,早些年他还觉得老五可能跟冯胜有所勾结,并且借机夺了冯胜兵权,贬朱橚至于云南。 现在看来,还是大孙看人准,老五完全就是个痴迷草木的呆子。 “你的喜好,罢了,咱也没什么好的,若是能有所成,那便是造福下的圣人,照着自己的心意去吧。” 朱元璋了一句后,就没了。 毕竟朱橚虽为亲王,但无兵无权,对皇位没威胁,大孙还很重视关于农业发展,本身痴迷草木。 这样的亲王,跟闲散富贵王爷没啥区别。 以前朱元璋还觉得他丢了皇家脸面,现在这时候了,也不在乎这么多了。 “是,父皇。”朱橚沉声应道,带着几分沙哑,大概是因为长期独处的缘故。 现在他也没有那么怕父皇了,后边有大孙给他撑腰呢。 朱元璋最后看向朱允炆,脸上多了几分和蔼。 其实对于朱允炆,朱元璋一直是很满意的,在老朱心里,朱允炆跟老大朱标,是最为相像的,反而是大孙朱英,样子像,可性子还有各方面,可以完全不同。 当年确立太孙位,朱允炆很是识趣的没有闹,也没有动其他的歪心思和手脚,这让朱元璋一直满意,也很感觉对不起朱允炆。 只是大孙回来了,朱元璋也不可能把皇位给朱允炆了。 “允炆呐,在占城那边,可还习惯,若是太累了也不打紧,咱想你大兄,应该很高兴你回来京师的。” 听到这番话,朱樉,朱棡,朱棣三人,瘪嘴的瘪嘴,翻白眼的翻白眼。 当真是儿子没法跟孙子比,这边赶着他们三人走,这边还欢迎着回。 朱英在一边也点点头:“若是待不惯,允炆随时可回。” 朱允炆闻言连忙道:“劳皇爷爷,大兄挂念,孙儿在占城甚好,那边海产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孙儿跟母妃,住得挺舒坦。” “京师有京师的热闹,占城有占城的清净,平时往来的商船不少,许多京师有的,也能买到,还要便宜许多。” 朱允炆可不想回京师,常言道宁为鸡头不做凤尾,在京师束手束脚,哪有吴城来得快活。 背靠大明,也没什么人敢来惹他,吴城本身位置不错,赋税不愁,但就富贵荣华,朱允炆自己享用完全足够。 最近朱允炆已经开始参与进海上的生意,大明吴王的名头,在皇宫不怎么好用,可在外头,那是真正的金字招牌,这让已经尝到了甜头的朱允炆,怎么会想回京师。 “好,既是如此,那咱也就放心了,要是遇到什么事,只管与你大兄便是了。” “今日除夕,是个团圆的日子,以后再想这般团圆,怕是难了。” “来,举杯,共饮。” 朱元璋端起酒杯,语气唏嘘的道。 其他人听到这话,心里莫名有几分难受。 尤其是即将在朱英登基后,就要去往东胜神州的皇子们,他们很清楚,这一去,便是永别。 等到再回来的时候,父皇大致已经驾崩了。 朱樉,朱棡,朱棣,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即眼眶就有些泛红。 虽然父皇偏爱老大一家子,但对于他们,也算是从未有过亏待,在感情上,他们对于父皇,一直是非常敬重,爱戴。 想到以后,再得到父皇的消息,便是驾崩,临行前夜不能看上一眼,心里难免有几分难受。 朱英嘴唇欲动,是对于爷爷喝酒的事情,但此情此景,也是明白拦不住的。 朱元璋目光,在大殿里一一扫过。 这是自己的儿子们,孙子们,足足上百号人,这都是老朱家的血脉。 待是往后开枝散叶,老朱家会更加的昌盛。 如果您认为不错,请,以方便以后跟进:朱棣送我上皇位的连载更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