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54章 圣战 (第2/2页)
正式有回回,主要就在陕甘宁。回回其最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们是以信奉新月教而形成的一个族群,本身其实是由中亚、蒙古、中原等不少族群组成的。在后来民国的时候,有人曾说回回就是信奉新月教的汉人,其实虽不准确也不是全错,因为在西北,确实是有许多汉蒙等最后因信新月教而成了回回一员。到了此时,陕甘的回回数量已经很多了,他们跟叶尔羌一样,信奉的是新月教,与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人不一样,也与汉民不一样。回回大分散,小聚居。在元朝灭亡后,回回和蒙古人一样,也有一个逐步内附的过程。在陕甘,回回继续垦荒种地,并不断有归附的回回迁徙过来,人口不断增加。陕西关中、甘肃河州,宁夏灵州至平凉固原各县,回民众多,形成大量聚居点。有明一朝,也是回回融合汉蒙等多民族逐渐形成了回回这个新族群。明初的时候,朱元璋曾经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也限制回回内部通婚,采取强迫同化的政策,但朱元璋对新月寺和新月教却有谕旨承认保护,这也留下了隐患。经过近三百年,明初那些在陕甘宁垦田的士兵百姓,已经繁衍生息,有了稳定的聚集区,在这些稳定的居住区,形成了以新月寺为中心的文化习俗,与周围汉人区别越来越大。明末时,陕北和甘东的回民,就在马守应的率领下,成为农民军的主力之一,在明末的风起云涌中,本就在陕甘宁地方有很强势力的回回,也是迅速的通过组建团练、乡勇,归附新朝等,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强力武装,甚至逐渐控制了陕甘许多地方。朱以海也是早看到了陕甘宁回回与汉人文化习俗相差巨大,而且他们有很强的排外性,在当时的情况下,回回大有几分要在陕甘宁建立一个如叶尔羌汗国一样的****的回国的意思。朱以海当然不能容忍这种分裂分离势力,所以他并没有一味妥协,而是果断的决定主动挑破脓包。各地佛道改革,也向陕甘宁下旨,要求奉旨深入推行。对新教下手,这是最直接的一剑。尤其是朱以海直接就把新月教定为邪教yin寺,予以取缔禁止,要拆除新教寺庙,收缴焚毁新月教经书,将所有新月教寺的长老们,进行迁移入京畿的政策。这样激烈的政策,明显是有意激化矛盾的。而皇帝这样做,也是因为他知道,若是按照许多大臣的建议,对他们采取宽容、缓和的政策,尤其是从俗从宜,务安其俗,那后果历史早就已经演示过了,会非常惨烈的后果。同治回乱,那是最惨痛的教训,最关键的就是如果完全从俗从宜,那么这样下去,惨事还会重演,甚至可能真要分离出去。要开扇窗,最后先提出推倒房子。回回内部,尤其是教宦成为门阀,集教长、地主、先生等角色,成为事实上地方上的话语权掌握者,这些人在地方上,比汉地的那些乡绅们对地方的掌握可强多了,类似于大家族的士绅族长的权威。教族一体,才是最关键处。简单的移风易俗,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要跟当年大食东进传教时做的那样,才有可能改变。朱以海故意下旨禁教,迁阿訇教职者入京,整编裁撤陇右回军等,本质就是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简单的安抚等已经行不通了。当尼堪倒下,吴三桂被迫交出兵权进京,御营开进关中后,其实朱以海就已经开始动手了,计划是早就已经深思熟虑了好几年的,如今只是到了动手时机而已。皇帝不仅仅是针对米喇印丁国栋不听旨意,不肯接受整编,而是要真正的夺回关陇的统治权,族教一体的变绿,将意味着一个回回国在西北建立,这是绝不允许的。“沈兄!”“嗯!”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但不管是谁。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对此。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可以说。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镇魔司很大。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沈长青属于后者。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拥有前身的记忆。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进入阁楼。环境便是徒然一变。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