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六章 这不合章程啊,徐大人 (第2/2页)
懵逼。 他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偏偏就发生了。 “好啊!你这个徐光启!一直以来,朕最信任的就是你!以为你心有所专,不好党争!没想到啊,没想到!徐光启,你……” 崇祯帝猛地把桌子上的东西全都扫到地上,伸手指着徐光启,手指都在颤抖。 “陛下!” 徐光启这时候还敢说什么? 只能跪伏在地。 “难怪!朕自从登基以来,夙兴夜寐,事必躬亲,就为了能把这天下治理好!可天下之事,却是愈加糜烂!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不中用的臣子! 朕乃是中兴之主,你们却都并非中兴之臣啊!” 崇祯帝暴怒。 他一直以来,都有这个念头。 历史上,在他临死之前曾经说过,“君非亡国之君,而臣皆亡国之臣。” 他认为自己登基十几年,辛辛苦苦,国家却是一步步走向亡国……一切都是因为臣子们太不中用。 正因为他一直觉得臣子不中用,所以,在这十几年中,不断更换内阁大臣,对文臣以及没有兵权的武将,一言不合就砍头。 大明内阁五十相! 现在,听到徐光启也贪污,顿时又是暴怒。 “你们误我!你们误我啊!” 崇祯帝想到自己登基以来,为了天下,辛辛苦苦,宵衣旰食。 他明明是一个励志的圣君,可以比肩太祖。 但因为臣工们没有一个名臣,以至于他这个圣君,竟然做不出什么成就来! 都怪这些臣工太贪婪! 这一刻,崇祯帝恨不得把手下大臣们全都杀光了。 “陛下……” 徐光启如遭雷击一般。 他不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温体仁和周延儒的嘴角,都暗自闪过一抹得意。 徐光启这个隐患,刚冒出头来,就被他们俩人打了个组合,给灭掉了。 看看以后谁还敢跟他们争权! “新式火铳,乃是国之大器!在这种事情上,徐光启你竟然也敢弄虚作假!还有什么事情,是你不敢做的?”崇祯帝冷冷问道。 “陛下!微臣……” 徐光启很想说微臣没有。 但是,到了嘴边,也只能叹口气,伏下身子,道: “微臣知罪!” “你只是有贪婪之心,所幸尚未造成损失。革去你文渊阁大学士之职,继续在礼部任职。同时协助工部,造出火铳来,将功赎罪。”崇祯帝冷冷道。 他觉得自己真的是太仁慈了。 他对手下臣子们这么好,手下臣子们为何要如此来回报他? 真是气抖冷。 “微臣,谢陛下隆恩!”徐光启叩谢。 无论如何,他还能去造火铳,这就是好的。 而且,将功赎罪,只要把火铳造好了,将来重回内阁,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徐光启有一句话说的是对的,这新式火铳,是国之重器,可以购买,但是,我们必须自己要能造。” 崇祯帝的心情非常糟糕。 臣下私造火器,按照律法,这是当按谋反算啊! 但是,征讨军可是能打败建奴的! 甚至,征讨军光复了辽东这件事,赵诚自己不承认,他就算是心里知道,也只能装作不知道。 对于强地私造火器这一点,他也只能选择性无视。 “只是,这件事情是由工部牵头,还是户部牵头?”崇祯帝问道。 “臣认为,应该由工部牵头。”温体仁立刻道。 工部尚书闵洪学,是周延儒的政敌。 “臣认为,应该由户部牵头。”周延儒立刻道。 他们各自的追随者,也是都支持自己的主子,顿时炒作一团。 徐光启这个真正掌握了技术的专家,反倒插不上话。 最后,也没得出具体结果来,崇祯帝只能下令,工部和户部合作,以大体为重。 散朝之后,徐光启刚出来,温体仁就在后面跟了上来。 其他人看到两位阁老要说话,自然都是躲得远远的。 “徐阁老,你说你,身体好不容易大好了,好好颐养天年多好?为何非得要来跟我们争抢?”温体仁压低了声音,说道。 “温大人,你怕是误会了。徐某绝对没有跟你们争权夺势的意思,徐某只想为陛下造出好的火器来……” “如此的话,自然是最好。那徐大人,就好好为朝廷造火器吧!哈哈哈!” 温体仁一笑,走开了。 接下来,周延儒来找他,也是一样的话。 徐光启满心郁闷。 还好,他接下来只需要把火铳造好,就行了。这是他的强项。 虽然陛下说的,他是辅助,但他依旧非常上心,来不及回家,直奔工部而去。 要造火器,自然是要遴选一批合适的工匠。 他说出自己的来意。 接待他的吏员,对他客客气气,恭敬有加。 但是,听说他要选派工匠,却是摇头表示无法配合,得需要尚书大人手书才行。 徐光启去找尚书闵洪学。 却发现闵洪学根本就不在工部。 徐光启等不及,直接跑到闵府去。 管家告诉他,老爷下朝之后没回来。 徐光启四处找人,心里越来越焦躁。 一直到了晚上,在闵府门口,才好不容易堵住了闵洪学。 “徐大人,咱们得按章程办事啊!这件事,得户部先批银子来。有了银子之后,才能调派吏员,遴选工匠,购买材料。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道理,徐大人应该是懂得的吧?”闵洪学并没有多跟徐光启多说什么的意思,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 徐光启找他找了一天,他几句话就把徐光启给打发了。 看着徐光启有些落寞的背影,闵洪学冷哼一声。 第二天,徐光启一大早去户部。 这次他学乖了,直接找户部尚书。 但是,人哪里是那么好找的? 辛苦了一天,才找到户部尚书,这还是因为他在京城人脉很广,有人为他通风报信的缘故。 “这不合章程啊,徐大人。” 7017k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