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战场厮杀 (第1/2页)
,太宗皇帝成长计划 “威武!威武!” 山呼之声,此起彼伏。 数万云军结作军阵,尽显肃穆。站在高处看去,一片旗帜飞扬,刀光似雪,长枪如林,乌泱泱地好似一眼望不到头。 蜿蜒曲折的邕江东岸,梧州大营之中的夏军亦是依江而守。各处要地、码头、浅水处,营帐立起,防备严密。 狄青站在高台之上,左手扶着佩刀,面色凝重至极。 “夏国无道,不恤百姓苦难,狡诈失信,撕毁和约,兵马擅入我大云国境,轻起战端。奉大云皇帝陛下之命,即刻起兵,解民倒悬!” “夏国无道,不恤百姓……” 军阵之前,有传令兵昂然挺胸,高声嘶喊。高昂之声传至对岸,但夏军那边,却是毫无反应。 狄青眉头微微皱起,微微抬手,道: “停下吧!两军尚未交战,这种手段用处不大!” 像是这种打击敌军军心士气的手段,在尚未交战,对方未露败势的时候,用处实在不大。 身边副将闻言,连忙示意手下传令兵停下。 狄青站直了身形,缓缓抽出腰间宝刀,斜指前方,朗声喝道: “攻!” 一言而出,身后诸色令旗齐齐翻飞,军中战鼓轰然而鸣。 “杀!” 云军阵中,顿时响起一片喊杀之声与之呼应。 只听得整齐铿锵的步伐之声齐齐响起,伴随着甲胄碰撞、金戈交鸣之声,传遍四周。 肃然杀伐之气,直冲天际。 而此时东岸的夏军兵马,亦是有所反应,各部齐出,严守要处。 隔着条大江,两军交战自然也并非这般轻易。 只听得“铮”的一声,伴随着军中重弩那尤为明显的震颤之声,箭矢立时攒射而出。 只听得阵阵破空之声,铺天盖地的箭雨纷纷落下,直直覆盖住夏军离西岸最近的几个营帐。 一阵阵惨叫之声顿时响起,夏军顿时被箭雨压制得出不了头来。 远远看着最前方的营帐为箭雨覆盖,一片混乱,中军之中的一名将领忍不住惊呼道: “为何云军的弩箭,射程这般远?” 邕江只是大江支流,江面并不算多么宽广,但便是最为狭小的见面,也有一里多宽。只以夏军手中的弩车来说,可没有办法射得这么远! 齐默坐在主位之上,褪去甲胄,正在让军中医者为他上药。 实打实的六十军杖,也就是齐默身负军中武学,要不然估计这个时候连爬都爬不起来了! 听到手下副将的惊呼,齐默眼皮低垂,沉声道: “床子弩,矢大如弩车凿,一矢能射数人,可连发七矢,至八百步远。” 帐中众将闻言,顿时一愣,纷纷看向帅位之上的齐默。 齐默抬头看着众人,继续道: “此乃百家之一的墨家,最近研制的战场利器。北境九大重镇,各有十数驾以协助城防,面对突厥人时无往不利……云皇建立稷下学宫,招揽百家英才,不以出身只以才学给予官职权位。这床子弩,只怕就是墨家为了讨好而献上的!” 众将闻言,顿时一片沉默。 齐默此时却是冷笑一声,开口道: “命前军舍弃岸头营帐,放云军上岸吧!” 有将领闻言,顿时不解道: “后将军,为何舍弃前方阵地,任由云军轻易上岸?” 齐默见军医已经上药完毕,起身在数名亲兵的伺候之下穿上甲胄,沉声道: “云军的确是早有准备,只看这弩箭攒射的架势,怕是弄来了不下数十架弩床。前方营地立起,也不过是当靶子。前方阵地地域狭窄,云军上岸反而束手束脚!传令,后撤!” 与其立着靶子徒增损耗,的确不如放开一小块地方,让云军上岸。然后趁着其立足不稳之际尽数绞杀! 虽然齐默在天南之地领兵,初战便失利,折损三千精骑。但归根究底,那也是因为大义之下,又被算计了一番。而今只看他此时心智之果决,眼光之独到,就知道他的这北境名将的威名并非有假。 众将闻言,齐齐躬身应和。 夏军中军旗号尽出,前方阵地的夏军士卒便毫无抵抗之心,直接抛下营帐撤离。 对岸云军见此,顿时士气大增。 早已准备好的渡船载着一众悍勇士卒,朝对岸而去。 可行至江中,对岸夏军的箭雨便呼啸而至。虽早有准备,渡船之上备有盾牌,但在箭雨覆盖之下,云军士卒顿时损伤一片。 这一众挑选出来的云军士卒,那都是悍勇之士,硬着箭雨登上了对岸。箭矢刚刚停下,夏军便是一阵喊杀之声,对着立足未稳的云军冲杀。 而对岸有着云军士卒,云军这边也不敢肆意攒射。 不过片刻的功夫,一众登岸云军便死伤惨重,面前败退而归。 高台之上,狄青眼睛一厉,猛地拍在栏杆之上,咬牙道: “千不该万不该,是不该失手让他走脱!” 眼见对面夏军军心稳固,狄青便知道那位德阳侯齐默此时已经回到了军中。那这夏军布防,也十有八九是由他主持。 有江水之险,夏军布防又并无差错,这下要攻上对岸,不知道要多久了! 身边副将见状,连忙上前道: “大帅,还要不要攻了?” 狄青闻言,眼神一厉,道: “各部攻势不停,可或实或虚,肆意发挥,先登对岸者,策勋三转!” 两边大军对垒,少有一式奇招便定大局的,最重要的还是士卒厮杀。若是因为会损失惨重,大军便驻足不前,那这仗还怎么打? 手下将领闻言,当即领命而去,转身传令。 狄青看着前方喊杀一片的战场,以及逐渐被鲜血染红的江水,微不可查地一叹。 这一仗,不好打啊…… ----------------------- 金陵城,夏国皇宫中。 朝中十几名重要的文武官员,依然聚集在殿中。 此时夏皇尚未到来,这些官员们三三两两地站立在殿中,窃窃私语的同时,还时不时打量着最前方身形挺立,面容沉肃的岐王。 国战再起,这般重要的场合,当今夏皇却只招来了岐王一个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