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逐鹿天下_第800章 大兴水利 义务教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00章 大兴水利 义务教育 (第1/2页)

    一群尚书因为分钱吵起来时,首相钱明义用余光看向皇帝苏河,看到皇帝苏河没有发火。

    他这才出声制止这些人继续吵下去。

    由内阁统管各部,这些尚书无视秩序,因为分钱大吵大闹。

    这就说明他这个首相管理不善,几位尚书都管不了,怎么能管好数亿人的国家?

    这些人就是在用实际行动,抽首相钱明义的脸。

    再说这个场合很不对,私下里怎么炒都可以。

    皇帝苏河与太子苏蜀,还有军方那些将领都看着,这个环境吵起来,丢的是整个文官的脸。

    武将分配军费,虽说陆军与海军都有些小心思,但整体还算和谐。

    只是暗斗,没有明争。

    众位尚书听到首相钱明义发火,他们立刻停止争端,看向已经脸色铁青的首相钱明义。

    有几位刚才情绪上头,露出尴尬的笑容。

    大多数尚书,他们一副公式化的歉意,早就已经预料这种情况的发生。

    他们作为从官场中厮杀上来的官员,哪有纯洁的小白花,全是心思玲珑之辈。

    刚刚的做法,那只是在演戏。

    看到这样一笔庞大的资金,必须要争。

    不争,下属怎么看?

    这个机会都不奋力争取,下属就无法进步,必然会落下一个泥塑尚书的名声。

    不只是自己仕途止步,后代想要进入仕途,那也会被名声所累。

    不争,皇帝怎么看?

    一位信奉黄老之学,在所有事情上都随遇而安的尚书。

    当他遇到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仕途也就到了终点。

    争,必须要争。

    还不是表演式的争,而是真的下力气争。

    首相钱明义也正是看到他们为了争夺资金,都快撕破脸皮,差点在乾清宫上演全武行。

    首相钱明义才会这么着急站出来阻止。

    他看到这些人的表情,很多人还没意识到他们的错误。

    钱明义只能以首相的身份,主导这件事,不可能让他们乱烘烘的搞。

    “工部尚书方以智,你刚才的声音最大,你先说一说你们工部的预算。”

    工部尚书方以智听到他被首相钱明义点名,他一点都没慌。

    方以智依然淡定自若的说道:“我刚刚语气有些冲,但说的是事实。

    我们工部主要负责兴修帝国境内的水利、道路等大型工程。

    铁路一直是少府负责,工部只进行一些宏观指导。

    但只是水利来说,投入一两千万两银币,连点儿响都听不到。

    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

    这是帝国境内的六大河流,六河流域也是帝国的主要农耕区。

    只是疏通这六条河流,清理河流的淤积,并在六河流域修建大型水库。

    这就需要至少三千万两银币。

    如果算上松花江、淮河、珠江等河流,五千万两银币都无法完成。

    河流疏浚与修建大型水库,这种工程是越早建设好,那就能早一天为帝国带来益处。

    更何况随着汽车的增多,对国内的道路有更高的要求。

    工部想要修建联通国内各大城之间的道路,至少需要两千两银币。

    水力与道路,这都是千秋万代,一劳永逸的工程。”

    首相钱明义听到工部尚书方以智的说法,他都想忍不住与方以智吵起来。

    一共一亿四千万两银币的可分配资金,工部一家就拿走一半,其他部门不可能答应。

    但他作为帝国的首相,对于帝国的情况了解很清楚。

    工部尚书方以智说的情况很真实。

    帝国现在不依靠农税生存,但粮食丰收对帝国非常重要。

    想要粮食丰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风调雨顺。

    主要河流修建大型水库,那就可以调节农业最重要的水资源。

    发生洪涝时,可以通过水库蓄水,防止庄家被淹。

    发生干旱时,水库可以放水,滋润需要水的田地。

    但这一笔资金,真是太大了,五千万两银币的预算。

    这简直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帝国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这个朝代从兴起到灭亡,用在兴修水利的费用上,那也没有五千万两银币这么多。

    至于工部尚书方以智提出的修建道路,首相钱明义认为这个工程不算急切。

    有铁路沟通各大城,联通各地的水泥路还没有残破到必须修缮的地步。

    他认为工部尚书方以智说的没错,但又不能答应这个条件。

    工部拿走一半,其他的部门怎么办?

    他作为内阁首相,对于下属要做到不偏不倚,这才能有足够的威信。

    首相钱明义一时之间无法拿定主意,向着皇帝苏河躬身行礼道:“陛下,请您做决断。”

    皇帝苏河看向首相钱明义的做法,他就知道首相钱明义心中支持工部尚书方以智的做法。

    首相钱明义反对,他可以直接驳回不切合实际的预算。

    华夏经历数千年的重农一商,他们有这个想法不奇怪。

    皇帝苏河也支持工部尚书方以智的想法。

    他刚占据陕甘地区时,就花费大力气兴修水利。

    皇帝苏河知道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之前民间各地有良田和薄田之说。

    良田就是紧挨河边的田,不需要自己挑水,就能灌溉田地。

    薄田是远离河边的田,必须要靠人力挑水才能灌溉。

    帝国没成立之前,农村的水源也掌握在士绅的手中。

    底层的小民想要去河边挑水,都没有那个能力,只能在薄田上种一些高粱、菽米等耐旱作物,靠天吃饭。

    良田与薄田的价格相差足有数倍之多。

    帝国兴修水利之后,水渠引到每一亩田旁边,所有的土地都变成良田。

    帝国现在主要收入完全依靠工商业,但必须要拿出足够的资金兴修水利。

    工商业大量的工人与小商贩,他们也需要吃饭。

    工商业需要的原材料,大部分都需要从田里种出来或是地里挖出来。

    饭都吃不饱,哪还有想从事工商业,整个国家都会因此而崩溃。

    皇帝苏河心中囤粮的最佳数量,那就是足够全国的人吃一年。

    这样哪怕是因为大灾大难,所有土地绝收,帝国也不会因为缺粮而崩溃。

    现在帝国的囤粮数量,远远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帝国的农业,肯定要着重发展。

    皇帝苏河语气凝重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