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24章 朝廷对策(二) (第1/2页)
皇帝苏河听着这些官员的想法。 大华帝国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帝国最顶层的官员,对于工业化依然是不太懂。 很多人的想法,哪怕是经济危机到来,朝廷也不要过多干预,一切都交给市场。 这种对于自己不懂的事物,秉承着无为而治的想法。 总比不懂还胡乱干预的官员要好,但绝不是皇帝苏河想看到的情况。 他直接点名太子,道「蜀儿,对于经济危机,你有什么见解。」 太子苏蜀站出来,胸有成竹的说道「父皇,儿臣认为刚才林文静首相的建议很正确。 朝廷必须要保证失业的工人能保证有工作。 除了能让工人保持稳定之外,工人本身对于朝廷来说,那也是一笔巨大的财物。 帝国的工人失业,他们必须要寻找出路,大概率被藩属国高价挖走。 培养一名合格的工人,需要数年时间。 大量合格工人的流失,必然导致国内工业发展缓慢。 帝国的经济危机,绝不能演变成帝国的危,其他藩属国的机遇。」 太子苏蜀首要的想法,那就是保存帝国的财富。 一些工厂因为工厂主经营不善,他们可以灰飞烟灭。 但熟练的工人,必须要让他们留在帝国。 太子苏蜀见识到工业化的力量。 美洲的曹国和魏国,两国之间的战争,那也表明工业时代战争的强度。 冷兵器时代,以小吞大,那必然是大国内部出现问题。 工业化时代,以小吞大,只有一个可能,小国的工业底蕴强于大国。 太子苏蜀一直有危机感,他登位之后,他的那些兄弟们选择进攻帝国。 帝国的其他势力,会不会认为这是皇室的内部事务,选择坐壁旁观。 这个情况就类似于明朝的靖难之役。 其他皇子建立的国家,工业实力真的超过帝国,太子苏蜀真有可能被从皇位上赶下去。 这种情况出现,帝国的其余势力不会出现太大动荡,但他的一家必然遭到清洗,未满月的婴儿都不会留下一个。 太子苏蜀只能想尽办法保证,其他藩属国,特别是皇子建立的番薯国,工业实力绝不能超过帝国。 皇帝苏河很满意太子苏蜀的想法。 其他官员还在关注经济危机对国内的影响。 太子苏蜀已经开始关注,经济危机在全世界的影响。 他更清晰地认识到,工人才是一个工业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只要有经验的工人还在,工业国哪怕是成为一片废墟,那也能很快重建。 经济危机度过之后,工业重新发展,这也必须要依赖熟练的工人。 皇帝苏河面带笑容,示意太子苏蜀继续说下去。 太子苏蜀得到父皇的认可,他的信心更足,自信的说道「父皇,儿臣认为除了工人之外。 帝国对于经济危机影响的公司,决不能全部放任不管。 特别是重工业公司,那都是帝国花费十几年时间,辛苦搭建的公司。 他们刚刚取得一定的成果,如果被经济危机影响到,那真的太可惜了。 例如唐山钢铁厂、奔腾动力机械厂、马尾造船厂、红葫芦医药、隆昌汽车厂。 还有一些潜力极大的公司,他们代表着新技术的方向。 例如儿臣投资的飞跃电子厂,它生产的无线电发报机畅销全世界。 它不满足无线电只能传递文字。 电话的出现,让科学家认识到 电可以承载声音。 正在继续探索无线电传递声音。 经济危机之后,皇家科学院与民间的合作很多都会无疾而终。 帝国应该加大科研资金,只有科技进步,才能带来工业的发展,让帝国顺利走出经济危机。 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儿臣与很多教授学者探讨,我们一致认为是生产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 大量工厂只能生产技术水平低廉的商品。 这些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业品,他们已经无法满足国民的需求。 这些工业品的下场只能是滞销。 工业危机也有好的一方面,它可以筛选出来适合市场的工业品。 官府强制关闭工厂,那些商人肯定会有怨言。 但他们生产的产品无法适应市场,这个代价只能由他们自己去承受。 儿臣的意见是朝廷出手保障对于帝国极为重要的公司。 但对于其他的公司,让他们自由在市场上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朝廷只需要给予这些公司足够的信心,让他们意识到挺过这场危机,就能迎来新的希望,而不是在经济危机中自暴自弃。 朝廷做好这些事,不需要花费太大的代价,那就能保证帝国工业的完整性。」 皇帝苏河听完太子苏蜀的想法,他开心的说道「好,蜀儿这个想法好。」 他很满意太子苏蜀的表现,这是一位对工业极为了解,预见到工业接下来发展的人,做出来的判断。 太子苏蜀有这个表现,他的能力已经足够掌控帝国,不会出现让帝国逆工业化的情况。 太子苏蜀说完,受到了皇帝苏河的表扬。 这让在场的官员,了解到皇帝苏河心中的想法。 一直沉默的帝国皇家银行行长张阔凌这才站出来。 他是一个位卑权重的官员,帝国皇家银行负责货币的发行。 他还有管理商业银行的权力。 帝国发行的债券,那也是帝国皇家银行负责发行,交给商业银行售卖。 帝国皇家银行是帝国真正的钱袋子。 官府的账户与官员工资的发放,都是有帝国皇家银行负责。 它是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大型商业银行。 但帝国皇家银行的行长,才只是四品官。 御前会议这个场合,能够发言的大部分是一二品官员。 张阔凌身为一位四品官,他站出来发言,心中万分紧张。 但他不站出来也不行,他听了这么长时间,没有一位官员谈到银行。 张阔凌躬身行礼,他略显紧张地说道「陛下,臣刚刚听闻各位大人,都没有注意到银行业的问题。 张三没有钱购买产品,他向银行贷了一笔钱,购买李四的产品。 李四又用这笔钱,向供货商王五采购材料。 王五用这笔钱,给工人发工资。 张三李四王五没有掏出一分钱,但他们却都挣到了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