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60、一焰天来  (第1/2页)
    骑砍三国之御寇正文卷60、一焰天来吴胜大军埋伏司镇山第三日。    晚饭过后,下邳西城门有数骑偷偷潜出。    天军巡弋发现了他们,飞骑报与王政,王政环顾左右,笑道:“如今下邳周遭只剩下相一路,既是数骑潜行,大抵为前往此处的信使。”    “将军,既如此,咱们可要替吴胜先捉拿住这些人?”一旁的徐方和于禁对视一眼,主动问道。    “唔,暂时不急。”王政思忖了番,对巡弋道:“你们远远跟着,这些人若是去东面下相,就不急着擒拿,待到吴胜部曲附近时,若他发觉就且来回禀,若没发现就帮其捉拿。“    “这几骑若是不去下相而去他处...”王政摆手喝到:“就地斩杀!”    巡弋接命而去,待其背影离去后,王政又吩咐众将:“从今日..不,今夜起,留意下邳城内,看有无兵马调动!”    “喏!”    .....    下邳信使一路星夜疾驰,却在远在司镇山三十里时,就被吴胜安排在外围的哨骑发现,    此前他早有交代,下相出城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入城的却一个都不容许放过。    两边箭矢互射,不过两三个回合,几个信使一一落马,被尽数射杀。七八個探马一拥而上,擒了最后一人直向山谷带去。    早已搜过身,没有发现函件锦囊之内,那若要知道内情,便只能从这信使的口中了。    看着帐下满身血污的俘虏,吴胜眼中闪过狠厉,刚待说话,李仁已先自告奋勇,原来他虽是兵卒,却是个刑狱世家出身,逼供的手艺可是祖传的,吴胜一听之下,便姑且让他一试,挥手命人将这信使交给李仁。    李仁直接将其带出账外,没过一会功夫,便带来了好消息。    “吴少校!“李仁一脸热切地道:“下邳果然出兵了!”    “哦?”吴胜侧目:“有多少人马?”    “三千人!”李仁兴奋地叫道,这个数字让其心中一松,之前的压力登时没了。    吴胜却是刚刚相反,听到这个数字先是一怔,旋即有些不满地嘟囔了句:“才这么点啊?”    “不少了。”李仁有些佩服地看了眼吴胜,看这厮外表还以为和自家一样粗莽呢,却不料还有几分智谋:“吴少校果然厉害。”    “不是俺厉害。”吴胜摆了摆手,环视众人,对着西面虚拱手道:“俺出来时,阿政..天公将军就交代过,如今的下相便是下邳最后的外援,若遇敌袭,下邳便绝对不会坐视不理,这就叫...”    说到这里,吴胜皱眉思索起来,那个词叫什么来着,竟一时间想不起来了。    “攻其必救,歼其救者,”李仁笑道:“这个俺倒是听阎主簿说过。”    “阎主簿?”吴胜没去扬州,自不认识这位,只是点了点头,问道:“一听这姓就知道是个有学问的,可在如今军中?”    闻言,李仁神色一黯,微微摇头。    不在啊,那就算了。    吴胜可没工夫关心李仁的神态一样,直接就将这个名字抛诸脑后,目光炯炯地望着众将:“各位兄弟!”    “刘备援军将至,咱们需立刻做好准备!”    “请少校吩咐。”诸将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截至目前,起码吴胜的判断没有错。    “下邳既然出兵了,”吴胜道:“咱们接下来就要考虑第二点了。”    “哪一点?”李仁带头问道。    吴胜指着地图,森然道:“自然是想法子让刘备军主动走进咱们的设伏点了!”    此时帅帐外,夜风卷旗,尽是凛冽杀气。    ......    吴胜的这个计策,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便是刘备军其实可以选择不走路过司镇山的这一路。    作为霸王的故里,在未来的天朝后世,下相有一个外号,叫做“江北水乡,洪流走廊”。    这是因为它地处淮河、沂沭泗流域的中下游,属于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更是南临洪泽湖,北靠骆马湖。    而在这座城池的附近,更有着几条大河的支流,其中一条名叫支河的河流,正好处在下相和下邳之间。    便在当夜,一支总人数约在百人的骑队从司镇山奔腾涌出,趁着月色迅速地接近前方的支河。    第二日中午时,便抵达了支河河畔。    正是吴胜派出的混合军,而他们的任务便是破坏支河上的三座石桥。    这三座平均长约百米的石桥,最古老的和大汉同龄,最新的距今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自乱世拉开序幕之后,无论是之前的陶谦还是如今的州牧,大部分的精力更多是放在如何保住这块地盘上,便有不多的心思考虑民生内政,这种设施也肯定是排在最后,早已年久失修。    而它们的存在,恰恰便能让刘备的援军有第二条路走!    而只有把这三座桥全部破坏掉,刘备军要想过河,要么办法收集足够的渡船,要么就必须沿着上游多走至少一天半的路程,才能绕路通过。    如果是不着急的话,官军大可以在原地休整,顺便收集船只一点点渡河,但很明显,如今的情况,急于驰援的刘备军不敢有任何耽搁,既然最近的一条路失败了,便只能选择走次一条的近路了。    也正是吴胜想好的这一条路。    这一条过司镇山的路。    而在司镇山,则有一处绝地...    一处狭长的峡谷,高约百米,而且两侧颇为陡峭,难以攀登。    而吴胜等人,便在这里埋伏了多日了,更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一旦刘备军踏入这处绝地,便能从山谷两侧推下巨石封住出口和退路,嚷刘备军不仅进退失据,更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    夜深人静之时。    刘备等人探头远望良久,见城外一片漆黑,几十里外更是不见火光,似是那群黄巾贼的军营亦已全营熄登。    此时此刻,整个天地唯二的光亮,除了头顶的明月,似乎便只有辕门处的气死风灯光芒映照,甚是显眼。    差不多了。    随着刘备一声令下,三更时分,数千人悄无声息地涌出城门,人不骑马,步行走出好远,才纵马疾驰,直奔东面而去。    大军急行之下,待中午时已到达了支河的五里内,选了一处高地临时扎营。    已是六月底了,酷暑之下,便再是十万火急,行军也要尽量避开正午的一个时辰,这无疑耽搁了不少时间。可这路人马的主将蒋蹈也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    若是强烈要求手下士卒急行军,就算能更快地抵达下相城下,可还能剩下多少战斗力呢?    哪怕对面是一个以战斗力出名差的黄巾贼寇,可到今时今日,天下其他州郡,诸侯或许还会小觑王政和他的天军,但是徐州这里,已是无人再会轻敌大意了。    看了眼头顶愈发猖狂的日头,蒋蹈苦恼地抚额,正心烦意乱间,亲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