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35章 自行车 (第1/2页)
一年之内,郑克均不打算再开战了。现在的郑克均需要粮食,需要很多很多的粮食。 现在整个大明的农业已经完全铺开,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已经在天南海北无差别推广。大明各个省几乎没有哪个市县不种土豆了。 连刚刚成立的东北三省,都已经开始种土豆和玉米了。 两季稻,三季稻,两季麦,优选稻,从西方引进的各种农作物,也已经在合适的区域广泛种植。 化肥更是走进千家万户,化肥工厂在全国各省都有建设,生产工艺已经十分成熟。 如此多的农业利好加在一起,直接让大明的粮食产量,在康熙年间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余倍。 因为郑克均一直坚持三十税一,摊丁入亩,甚至部分省区免粮税的政策,使得百姓家粮仓丰盈,市面上粮价已经跌至三文钱一斗。 粮价大跌直接导致两个结果。 首先是大量劳工开始进入工厂做工。 中国人有故土难离的情结,更有重农抑商,瞧不起工人的情结。要让中国的农民舍弃土地,出来务工,是极难的。 因为战乱和灾荒,很多人失去了土地,所以南京和上海等地的工厂,一开始才有大量的劳动力。 但随着时间推移,所以华夏百姓,还是更愿意回家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可是现在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 守着一亩三分地,吃饱饭没问题,但没钱。 多余的粮食卖不了多少钱。远远不如工厂做工来钱快。 以前的华夏百姓,没什么追求,没钱就没钱,反正男耕女织,吃自己种的,穿自己的织的,也不需要花钱。 可现在不一样了,邻居家的水泥房子太漂亮了。 华夏百姓除了对土地有情结,对房子的情结更严重。 看看别人家的水泥房子,再看看自己家的土房子,甚至茅草房……男人根本娶不上媳妇,女孩也被人瞧不起。 生活条件好了,他们当然想要过好一点。 关键是水泥房子也不是那么贵,刚好是他们去工厂做工,大概几年就能挣出来的。 加上官府倡导进工厂务工,务工并不伤面子,反而是住土房娶不上媳妇更伤面子。 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工厂。 特别是最开始进厂的那一批人,不但盖了房子,娶了媳妇,甚至学到手艺,自己也开了加工厂,发家致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大明掀起一股务工潮。 房子,手表,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等等提高生活质量的现代工业产品,成为他们努力奋斗的动力。 粮食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吃饱饭,商业、工业、科技等等领域才能蓬勃发展。166小说 这也是郑克均坚持低粮税的根本原因。 只要再等一年,粮价会更低,到时候官府可以大量向百姓购买军粮,同时西方列国这一年也会送来丰富的粮食。 再加上从系统用户那里购买。 郑克均不怀疑一年后,自己能进行一场百万军队规模的大战。 但是这一年,郑克均并不打算对外用兵了。 “太神奇了,两个轮子也能跑。” “有了这玩意,还骑马做什么?” 北京紫禁城,郑克均和沈括等许多科学家,正在观看一场骑行表演。 只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在宽阔的青石广场上往来驰骋。 不过他骑的却不是马,而是一辆……自行车。 年轻人骑了好几圈,停在了郑克均面前。 郑克均和沈括等人纷纷鼓掌。 “小黄,不错啊,还真被你鼓捣出来了。” 沈括连连夸赞年轻人。 这名年轻人名叫黄履庄,是一个物理和机械的爱好者,本是大明皇家学会的实习会员。 他之所以能进皇家学会,是因为他发明了聚光镜、温度计等物件,这对蒸汽机的改良大有裨益。 不过就在一年前,他向沈括报了一个自己的研究项目,想要沈括给他批钱。 这个项目就是自行车。 但沈括看着图纸,并排的两个轮子,沈括实在难以想象这玩意能平稳地在地上运行。 要知道华夏数千年来,两轮车很多,但都是人力的,都是两个轮子横着并排。 哪有这样竖着并排,还能人骑上去靠脚踩就能走的? 沈括本想直接给这个项目否了,毕竟皇家学会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每年烧郑克均近百亿新币,不能白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