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战前军议 (第1/2页)
紫宸殿周遭一片空寂,二十余步开外,百余名宦官全神戒备。 与外面氛围的凝重相比,殿内的气氛显得更加凝重。 御座之上,三十六岁的代宗皇帝李豫面容严肃。 他注视着他臣子们,虽然此刻暂时没有了舍我其谁和主宰天下的霸气,但是依旧眼神如刀。 侍中苗晋卿,尚书右仆射裴遵庆,天下兵马副元帅杨错,太尉李光弼,汾阳郡王郭子仪…… 这些人,也都面容严肃。 是自安禄山反叛大唐以来,朝廷第一次把唐军主要将领汇集在了这里。 可见代宗的决心。 雍王李适也侍立在侧。 “先生,开始吧!” 代宗的目光在群臣身上扫视,最后落在了站在一幅大地图前面的李泌身上。 “遵旨!” 身为元帅府长史的李泌当仁不让地担负起介绍敌我军情的使命,他站在紫宸殿左上角位置,指着身旁屏风上悬挂的巨大地图,不紧不慢地说道,“大唐目前可用常备之军大概在二十一万余人,其中朔方河东两镇有兵马九万余人,淮西等道约七万余人,陇右河西两镇五万余人。” “史朝义方面,根据细作探查的结果汇总后估测,在今年开春的总军力应在三十五万上下。这里面包含了薛嵩、张忠志、向润客、李怀仙等所率兵马。另外由于叛军大肆拉壮丁,新兵可能有二十余万,虽然战力羸弱,但以如此庞大的人数,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听到这里,殿内大半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饶是叛军内部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动荡和内部纷争,史朝义麾下的军力居然仍比己方为多。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剧烈的内部纷争,想要寻觅出平叛的良机将是多么的艰难。 似乎是察觉到气氛变得有些沉闷,李泌笑了笑说道:“在绝对的军力上,虽然仍是史朝义为多,但需知,他的实际兵力也要受到诸多制肘。” “其一,上元二年的大战中,叛军的精锐战力折损颇大。叛军还折损了田承嗣和能元皓两员大将,内部离心离德。史朝义虽然大肆地扩充了军力,但新编的士卒几乎没有经历过战事,战力应当有限。” “其二,军力过多,对眼下的史朝义而言并非是什么好事。张忠志、李怀仙有明显的不服史朝义领导的倾向,而薛嵩也存在归附大唐的心思。而作为史朝义的嫡系兵马,维持需要很多的粮草,这些粮食从何而来?” “其三,史朝义的军力分布过散……河北、河南、淮西、山南东道都牵制了史朝义的军力。” 指着地图,李泌侃侃说道:“相比之下,我方的后顾之忧就要小上许多。吐蕃经过内乱暂时无力犯我疆土,南诏唯吐蕃之命是从,而回纥与我大唐是姻亲。” “我军能动用主要战力就有二十一万,可以说在兵力上虽然与叛军仍然可能存在差距,但战力上未必逊于叛军。” 不得不承认,李泌很懂得把握人心…… 先以史朝义麾下强大的兵力让众人清醒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打消部分人的轻浮心理,继而再以细致的分析鼓动起大家地信心来。 “正所谓‘处处皆备则处处皆寡’,经过再三讨论,此次我军平叛,将采取兵分两路,两路齐头并进的方式,若不出意外。二十一万大军将会全部动用。” “二十一万大军全部动用?”田神功首先轻声惊呼。 不光是田神功,连沉稳持重的李抱玉、李忠臣等将领等眼中都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惊讶,而片刻地惊讶之后,更多的却是兴奋。 自安禄山叛唐以来,受实力之限和战局的需要,唐军征战通常也就数万人的规模而已。 唯一一次大规模用兵,还砸在了房琯的手里。 哪怕是年初与史朝义在襄州等地大战,也只动用了十五万兵马,这已是近年以来最大的手笔。 若不出意外,这一次的平叛之战应该是继郭子仪领军在长安大战安庆绪之后最为规模宏大的战事。 那场大战,郭子仪成功击溃安庆绪叛军,收复长安,为最后的胜利奠定基础。 但是肃宗接着就犯了错误,导致安庆绪有了喘息之机,在邺郡一战大胜,最终又攻下洛阳。 在一众议论声中,杨错眼神如深渊古井波澜不惊,但拳头却是紧握。 这长时间以来的平叛,使大唐民生凋敝,国势更是江河日下,盛唐只能存在于书本之中。 所以,无论如何,这次平叛……一定要胜! “此次的平叛或许要持续数月,甚至一年的时间。今年全面歉收,二十万大军的军粮辎重可能维持的住?”李光弼毕竟比较沉稳,兴奋过后很快恢复冷静,谨慎地询问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大军的征战期间,粮食的消耗要比平时多上许多,再加上运输的损耗。 二十万大军征战所需要粮草辎重,将是一个极为恐怖的数字。 一直沉默不语的代宗笑着对户部尚书刘晏点了点头,“刘卿……” “臣在!” 刘晏会意地出列,缓缓说道:“多亏杨驸马在陇右、河西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