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之潜龙在渊_第169章 重兵叩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9章 重兵叩关 (第2/2页)

两万人,负责与史朝义纠缠。

    急行一日半后,大唐主力大军六万余人进抵虎牢关。

    没有做丝毫的休息,杨错当即与代宗一同前往关前察看军情。

    虎牢之名始于周时,传周穆王射猎于圃田。将猎获的老虎豢养于此,因而得名。

    “控东西之咽喉,挟南北之桥梁”。虎牢是东去齐鲁、西至秦陇的咽喉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朝历代均在此设置关隘,戌兵固守,商贾往来,路人穿梭。

    “天锁中枢,控地四鄙”虎牢关北临奔腾湍急、一泻千里的黄河,南依逶迤起伏、墨泼黛染的嵩岳,大伾、浮戏、广武三山绵亘,群山为壁,大河为壕,山壑沟疖之中,一条官道蜿蜒其间。上天造化之伟力,铸就了虎牢泥丸封关之势。

    与细作禀报的情况相仿,虎牢关驻守伪燕军已经进入了十成十的戒备状态。

    虽然以粗略的观察实在难以确认伪燕军地确切数量,但仅凭李春本人出现在关上这一点,杨错就敢断定至少半数以上地洛阳守军已经来到了虎牢关。

    我军攻破虎牢关,则洛阳唾手可得:李春守住虎牢关,则可保洛阳无虞。

    不过,眼前的虎牢关,还真是让人有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

    这道森然耸立地雄关,简直就如同一道铁闸死死地锁在山壑之间,将西去的官道完全地揽入怀中。

    高逾八丈的青石城墙,让大部分云梯根本连够都够不着关上。

    关上更林立着无数箭楼,凭借着高度优势,尽可能地让弓弩射程发挥到了极限。

    “史朝义至少加高了两丈!”代宗皇帝驻马眺望着远处的关隘,语气略显复杂地轻叹道,“记得当年,虎牢关好象不超过六丈高。八丈高的城墙,也算是此生仅见。”

    杨错轻点了点头。

    雄关如铁,固若金汤……这些词汇加诸在虎牢关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如果不是有了相当充足的准备,杨错绝不会强行攻打这座雄关,否则便等同以卵击石。

    天下雄关出虎牢!诚如斯哉!

    向润客对辛京杲、辛云京两人的痛恨简直是到了极点。

    首先是辛京杲狡诈阴狠。

    在进攻冀州的路线上,辛京杲给向润客玩了一个双重的声东击西之计。

    他反利用向润客对河北地形的熟悉,大张旗鼓地兵进南宫县,让向润客产生“声东击西”的错觉。

    为了做的更加逼真,辛京杲甚至真的安排了半数兵马偃旗息鼓自堂阳县而进,并将南宫县一路的声势造的更大,却不做实质性前进。

    成功地迷惑住对手后,辛京杲亲自引领精锐兵卒狂飙急进,在一个出人意料的时间里突然出现在向润客安排扼守谷口的两千精兵面前。

    伪燕军虽然并未混乱崩溃,甚至组织起了有效的防御,但在辛京杲不惜伤亡的三个时辰连续强袭下,最终还是功亏一篑。

    但辛京杲地狡诈阴狠还不仅仅体现在这里,他突破南宫县后,一面安排主力叩击冀州,吸引向润客的注意。

    同时自己却亲率少部精兵,在细作的引领下长途急进一百余里,抄到堂阳的背后,以不到两千人的兵力对扼守道口的四千伪燕军发起突袭。

    激战两个时辰后,辛京杲成功击溃两倍之敌,打通堂阳县,为另外一半兵马扫除了障碍。

    得到辛京杲的传书后,领军自堂阳县以作伪兵的薛雄,当即强行军急进。

    利用冀州传讯向润客至向润客回师所形成的时间差,辛京杲甚至利用易水河组织了一道防线,堵住了向润客回师的道路。

    面对这一连串的变故,纵然是身经百战的向润客,也产生了无法置信的错愕感觉。

    只不过是稍稍看轻了辛京杲,只不过是对辛京杲的进军路线稍稍产生了些误判,只不过是与辛云京纠缠得稍长了一些,战局居然出现这样惊人的变化。

    似乎只是一夜之间,向润客就彻底丧失了优势。

    而辛云京的死缠烂打,也同样让向润客恼怒至极。

    如若辛云京不是这样韧性十足,至死也纠缠不松,向润客本可速战速决地返回冀州,让辛京杲没有半点机会。

    更可气的是,几乎被打残的河东军居然在辛云京率领下,胆大到近乎痴傻地尾随向润客,追击了下来。

    打不死的辛云京,打不死的河东军!

    如今,狡诈阴狠的辛京杲、死缠烂打的辛云京一东一西地,与向润客僵持在了易水河畔。

    近在咫尺的冀州,却只能对这场即将到来的血战作壁上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