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之潜龙在渊_第183章 会师孟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3章 会师孟县 (第1/2页)

    “短时日内,李豫无法东返,杨错肯定也在稳定局势。最多是李宝臣骑兵会先行南下,攻入中原。若仅是骑军,还可依地形加以阻击。”

    史朝义的言语,充满了自信的意味,让人不知不觉中就深深地相信,“既然已经识破郭子仪的行动,利用李豫东返前的时间之差,便有可能倾力一战,击破东线敌军。而后在开封城下,与唐朝皇帝决一死战!”

    “是!”

    定下战略之后,史朝义当即就放弃对荥阳和阳城的攻击,率军返回开封。

    在此之前,已有十数匹快马先行驰往各处。

    在撤离之前,史朝义特地到荥阳城下去一趟,他看到了浑瑊。

    浑瑊仿佛也知道史朝义准备撤退了,专程在等着与他一见。

    看着城楼上那个白衣若雪的身影,史朝义心中一阵感叹。

    这个身形俊朗的敌将,据闻到今年才仅仅三十岁。

    刚到立之年,却已经是李豫军中的朔方军先锋使,这一次更是生生让自己撞上了铁壁。

    无论是智计,还是用兵、统军,浑瑊都远胜壮年时候的自己。

    这样的年轻才俊,也不知李豫是如何寻出来的!

    城楼上,浑瑊望着史朝义消失的身影,摆了摆手,阻止了部下请求追击的提议。

    猛虎虽老,但威风犹在,没必要去冒无谓的风险。

    而且,随着西线战局的结束,史朝义已经没有可能扭转战局,败亡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属于伪燕军的时代,正如那西天的斜阳,快了……

    带着一丝耐人寻味的笑意,浑瑊走下了城楼。

    三月中,河南府里叛军治下的各县中,有几个县应代宗皇帝檄文而降。

    剩余几县的令长严辞拒降,并有意负城顽抗。

    但很可惜,他们最终未能给史朝义献上这最后的忠诚。

    县中的其余官员和豪族,不愿随这些“顽固不化”的县令都成为“与城携亡”的殉难品。

    他们密谋联手发难,夺取了城池的控制权,并以令长的首级作为向征讨大军请降的礼物。

    随着河南府诸县的陆续归降,河南府的广袤土地基本已归于唐军的掌控之中。

    剩余的障碍里,最大的那个莫过于由尚可孤扼守的孟县。

    孟县北和沁阳、济源毗邻而遥望太行山,东以猪龙河为基本分界与温县隔河相望,西跟济源、孟津并靠接壤,南以黄河为界,同孟津、偃师、巩义隔黄河相望。

    孟县系太行山前丘岭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高度由三百零五降到一百零八米,境内由西向东有明显的低山、丘岭、平原的过渡特征,丘岭、平原、滩区各占三分之一。

    正是因为孟县的易守难攻,尚可孤才能凭借弱势的兵力阻挡住李宝臣、辛云京、辛京杲三路联军的猛烈进攻。

    在取下幽州之后,朱泚和朱滔兄弟选择投降,并且随军南下。

    李宝臣得以汇合辛云京和辛京杲兄弟,继而从东线一路往南,兵锋所指,无不所向披靡。

    说起尚可孤这个人,倒也是个颇不简单的角色。

    论武力,他能够与张宝忠、康日知、张忠志并称“河北四先锋”。

    与勇谋兼备的张宝忠、康日知等大将不同,尚可孤与毕思琛更加相似,在统军作战上很有一套本事。

    不过,由于那些先锋中其他三位过于耀眼,尚可孤也就显得不那么出彩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他。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尚可孤原本受命扼守河阳县。

    当日叛军残军率军逃出洛阳,率领两千残兵败退河阳时,尚可孤其实可以据河阳来阻击大唐兵锋。

    而且传闻残军就曾要求死守河阳。但尚可孤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弃守河阳,而是依托孟县展开防御。

    旁人或许会以为尚可孤这是在胆怯畏战,但在杨错看来,他的这一选择无疑是非常理智的。

    随着向润客被俘,数万精锐伪燕军覆灭,再加上冀州的失陷……

    面对这种种只能用“噩耗”来形容的消息,伪燕军的军心必定会大乱。

    在如此情况下,一旦遭遇唐军大部队兵锋的震慑,伪燕军很可能不战自溃,想要守住河阳县,几乎是痴人说梦!

    尚可孤看到这一点,才果断地北撤至孟县,只留少部兵马于河阳县作为牵制之用。

    利用争取到地几天时间,尚可孤稍微稳定了些军心。

    借助黄河这条天险,有效的阻挡南面唐军的兵锋。

    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对了。

    唐军的兵马已经被阻挡在孟县南岸有十来天时间。

    直到李宝臣率军赶到。

    这一下子就让孟县变得不那么受得住,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