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武至尊_第五十章 新版剧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章 新版剧本 (第1/2页)

    五月初,《醉拳》的新版剧本终于交稿。

    据说,卓清涟找了国戏戏文专业的几位大四高材生帮忙精修。

    她不是舍不得花钱请厉害编剧。

    因为请业界知名高手编剧没用。

    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谁都能看出来,这部戏明显是主打醉拳,通篇大量的功夫戏,主要看点都在打戏上,打戏拍好,这部戏就会很成功。

    虽然剧情不算薄弱,但没什么深度和复杂度。

    就算请来知名编剧,在这个主体框架内,他也编不出花。

    把剧情改得复杂深刻也没意义,反而影响电影主题表达。

    那样还不如用《佛掌罗汉拳》的剧本呢!

    可能那部电影主题更深刻一些。

    就算再怎么改,能把《叶问》改成《一代宗师》吗?除非推倒重来。

    如果不擅长这方面,恐怕真改不好。

    人家知名编剧未必愿意改这种剧本,明显吃力不讨好嘛!谁愿意干?

    万一改得文绉绉的,那就更麻烦了。

    本片不需要文艺范,更不需要复杂曲折,主要是改细节,精修人设。

    许正阳需要观众把目光集中在他的精彩打戏上,剧情方面只要在他规定的框架内,把人物设定改好,写几个精致的套路足够了。

    难道这很难吗?

    对武校生很难。

    对国戏戏文专业大四学生来说,不是很简单吗?毕竟这些都是职业编剧基本技能。

    卓清涟看过《醉拳》剧本纲要,显然明白许正阳的心意。

    几个国戏戏文专业的高材生干这活,足够用了。

    特别是国戏学生科班出身,基本功很好,戏感不错,而且偏向于写人物,而不是追求情节奇巧,这恰恰符合剧本要求。

    这个剧本就不需要有奇巧情节。

    许正阳要求的就是把人物改好。

    毕竟原版有些地方感觉很别扭。

    当时那个时代,明显对动作剧本要求并不严格,就是打得精彩好看即可。

    其它内容就随便胡编。

    因为那时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知识面窄,编剧再好,但人家体会不到精细之处,正所谓山猪吃不了细槺,死扣细节的编剧毫无用武之地,吃不到饭。

    不只元龙的作品是这样的,李连胜的作品也是,比如张三丰电影的服装哪里都不合理。

    这些都是后世的观众疯狂挑刺。

    当时没有观众会在意这些细节。

    而且当时拍电影就是要快,也没时间研究细节。等你研究好了,别人都拍出好几部了。

    但是放在现代,那种剧本自然不行,不是不好,而是会被各家各派的细节怪找茬挑刺。

    这肯定是不可容忍的。

    所以公司才需要找国戏的学生帮忙修改和校正。

    新版剧本背景依然设定在清末民初,造型用民初装扮,没有辫子也行。考虑到黄飞鸿当时五十多岁,不再年轻,再有名气也不能把戏强安在他的头上。

    考虑到合理性,剧本还是按照许正阳的意见修订主角,不能生搬硬套。

    于是主角不叫黄飞鸿。

    既然是清末民初背景,主角的家庭改成一家传统武馆,就叫王氏武馆。

    说来也巧,新版真把主角取名叫王钟,一名武馆少爷。

    许正阳觉得无可无不可,叫什么都行,反正都是虚构。

    是不是粤东十虎某位的传人,根本无关紧要。

    不要影响他以后拍摄正版黄飞鸿就行。

    另外一些过火戏份也要修订。

    即便是在清末民初,原版的父亲也显得太过严苛古板。

    不问清楚是非黑白,直接暴打儿子,看着实在太过分。

    谁家这样教育儿子?把儿子当成畜牲打?

    还有那些虐主的戏。

    也许符合当时港岛社会环境和观影习惯,但放在今天未必会让内地观众喜欢接受。

    内地观影习惯肯定有些差别。

    重新修改细节自然是必须的。

    起码国戏学生改出来的剧本应该符合社会大众的观影习惯,学校肯定也会这么教。

    估计卓清涟也是这么想。

    当然,新人编剧肯定有弱点,经验很少,大结构能力较差,开头精彩却后期易崩。

    这种情况非常正常。

    不过许正阳的剧本设定好了框架,正好避开新人这些缺点。

    按照框架填充细节即可,设计几个套路,这样就没问题了。

    许正阳拿到新版剧本后,开始认真阅读,总体感觉很不错,起码符合自己的预期,挑不出来明显的毛病,没有找到漏洞。

    对于内地观众,新版确实比原版更合适。

    国戏学生的确擅长人设。

    起码把原版主角走偏的人设硬扳了回来。

    原版主角很机灵,但喜欢恶作剧,出了武馆就爱惹是生非,还捉弄女孩子,胡乱开玩笑。

    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后者很不好,涉及到个人品性了,难怪会被师姑暴打,被父亲严惩。

    新版的人设改成男主角天资聪颖,洪拳功夫一学就会,但正因为聪明,总能打败天资愚笨的师兄,挑出各种毛病,所以自视很高,从来不肯下苦功夫练武,不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平日行事又略显轻浮和毛躁。

    有时他喜欢捉弄师兄弟,但不算什么大毛病。

    人品正直,能扶助弱小,因此惹上不少麻烦。

    捉弄女孩子只是小误会,是替瞎胡闹的师弟背锅而已。

    主角解释不清,但不肯出卖师弟,才会有戏中的冲突。

    剧情还增加了不少笑料,减少几分粗暴。

    因为母亲早逝,父亲既要有严父的一面,但也要有慈母的一面,不能只表现严苛和古板。

    剧本风格有些奇妙变化。

    后来主角遭遇到人生中重大挫折,才认识到自身错误,从而奋发图强,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