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道_第一百八十章:君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章:君臣 (第2/2页)

是整个九派江,几乎贯穿了整个武洲,襄阳地利,靠着九派中最为顺畅地一段汉水,上下可通,辎重粮草只需用船只顺流载下。

    甚至连兵员补给也如此。

    秦国想要一统武洲,必须先下襄阳,襄阳之后,整个淮南盛产粮食便成为了补给之地。

    然后缓缓而进,最后将赵国围困逼死在西南角落。

    这也正是嬴开亲自定下的军略。

    但关键就是,襄阳,秦国大风军在迎回了程氏兄弟后,即便有多个新组军团配合,依旧是一步不得寸进。

    赵国军伍,单兵作战比不得老秦人那般将战斗刻进血脉的彪悍。

    但是在姜子良的统筹之下,到底还是稳稳地阻挡压住了欲图南下的秦军。

    程氏兄弟正奇结合各种计谋,在姜子良的手里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不说,反而是让大风军显得有些不稳当。

    大风军自迎回这兄弟二人之后,由王城开拔,一路上势如破竹,军至城下便是如探囊取物一般攻城掠地。

    但是自打到了襄阳之外,便一反之前的顺利势态,宛若陷入了泥沼般晦涩又挣扎。

    秦国内部虽然有着嬴开为整个大风军背书,挡下来纷纷扰扰不知多少流言蜚语,可是大风军的骄傲让整个秦军队伍里焦躁之气横生。

    程起很快便觉察到了。

    于是他不再频繁动作,反而安下心来,将练兵作为主要目标,这才将这不稳之势按耐下去。

    另一边的姜子良也是有苦自知,整个西南,高门大户不多,但中小家族遍地都是,牢牢把这整个民间的财富。

    打仗,打的可都是钱和人命。

    而赵国立国之前的路子,一直是小心翼翼,可谓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为了安抚整个西南,即便半片武洲都要姓赵,可是整个赵国都拿不出太多的钱财来支撑大型战争了。

    赵国的兵源大多又是来自西南穷苦家庭的子弟,在武洲西南部的民间可是有句老话的,叫好男不当兵。

    为何?当兵本就是脑袋系在裤腰带上,刀口舔血的营生。

    当兵三年还没死的,十中无一,虽说武洲西南穷苦百姓也是过得比较艰难,但可没有哪家父母能看着自家孩子去吃这碗饭。

    比起秦地的艰苦,西南还是好得多。

    所以赵国士兵里,大多是过不下去才进了军伍的人,剩下的便是游手好闲又想搏个前程的混混之流。

    论战力,从出身就输了。

    好在姜子良手腕高明,一路打一路收,又几乎是赶着世间整顿cao训,加上韩重言的那一路,总算是让赵国出现了四五个军团能够一战,不过也仅仅是稳住了赵国现有的盘子。

    韩重言被鲁国死死挡住,而姜子良则是尽力稳住襄阳的局面。

    赵国,是在是后继无力。

    在得到了赵飞廉修炼出岔子的消息后,姜子良一刻都没耽搁,将军事安排妥当,交代好零时变局安排之后,不过短短一个时辰,便回到了临淄。

    此时的赵飞廉在萧追月等一众臣子的劝谏之下,已然是罢朝两三日了,萧追月犹不放心,直接把处理公务的地方搬到了御书房里,一边处理公务,一边看着赵飞廉,唯恐这个开国太祖出了岔子,一时暴毙。

    萧家从赵国立国起始就与赵飞廉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萧追月甚至连亲妹子都送进了宫。

    好在有着这层关系,萧追月这般做总算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等到外头的太监来禀报,姜子良已经在御书房外候着的时候,萧追月高高吊着的心才稍微放下来一点。

    有关赵飞廉的修炼,最有发言权的只有姜子良。

    萧追月走的算是儒家的路子,不过发展而来渐渐有了自己的特点,而赵飞廉乃是跟着姜子良修的道家功法,中间可隔了不知多少道坎去。

    更别提,此时赵飞廉体内的元力已经不能再动用,甚至连修炼状态都不能进入,只能当做一个普通人一般。

    稍有动用或是修炼,赵飞廉体内的元力便是剧烈冲突,好似烈火烹油之后又不时地撒进水滴般暴烈难控。

    再要这么下去,轻则是重伤毁根基,重则是赵国改天换日。

    可是此时赵飞廉活着的儿子里,大点的,一看就不是人君的模样,没他老子的手腕能力,吃喝嫖赌倒是和他老子一模一样的混账。

    小的更别说,扛着几乎漏风的赵国,根本指望不上。

    所以,此时赵飞廉可千万死不得。

    赵飞廉不动用元力,勉强还是好好的样子,示意前来通禀的太监将姜子良请进来。

    当姜子良站在赵飞廉面前的时候,这对名义上君臣,实际上的师兄弟心中俱都复杂无比。

    赵飞廉有些后悔,有些惭愧又有些恼怒。

    姜子良则是有些可惜,有些不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