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医生,别怂!_第143章:天赋vs经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3章:天赋vs经验! (第5/6页)

他干什么?

    一旁,远处!

    杨鸿年看着陈南三番五次继续上台,内心被触动了。

    他也想上去!

    但是他怕。

    他看着周围的这些专家们,内心没有底气,他怕错了,怕被笑话。

    可是……

    为什么陈南会上去?

    一而再,再而三!

    哪怕前面都是陶老、郑老这些大佬,陈南依然不为所动呢?

    陈南为什么不怕?

    这一刻!

    杨鸿年忍不住叹了口气。

    他用手拍了拍自己的脸,都是这一张臭脸啊。

    杨鸿年苦笑一声。

    谁会在意自己?

    为什么要害怕呢?

    之前也是,畏手畏脚,前怕虎后怕狼,最后被虎狼分尸。

    往前走走,说不定自己比自己想的要优秀呢?

    说不定自己是武松能打死老虎呢?!

    为什么不去尝试呢?

    这一刻,杨鸿年内心羞愧不已,却也被陈南的勇敢给震撼到了。

    杨鸿年没有注意到,陶训义正在看着自己,这是……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

    说实话!

    杨鸿年作为小弟子,自己却是有些宠溺了,或者说是纵容了。

    但是,陶训义很清楚他的缺点。

    死要面子,活受罪!

    可是……

    他根本不知道一点,面子,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争取来的。

    你越是在意脸面,你的脸面,也就只有你在意罢了!

    成功的人,都在不要脸这个领域,有其过人之处!

    希望陈南能让你进步吧!

    说话间,陶训义再次看向陈南,满是欣赏。

    ……

    此时!

    陈南再次把手搭在手腕之上的时候,深吸一口气,嘴里默念“读缓字法”。

    这是三指禅中,对于诊脉的心静要求。

    焚香跌坐,静气凝神,将缓字口诵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而详玩之,久之,缓归指上。

    以此权度诸脉,了如指掌!

    陈南来不及焚香,只能尽力静心屏息凝神。

    随后!

    他开始了自己的把脉。

    这一次,陈南感觉到了不一样。

    无病之脉,不求神而神在,缓即为有神也。

    陈南这一次,感觉到了异常,在人迎寸口之处,脉象虽然应指和缓,往来也很均匀!

    但是……

    缺乏一个“神”字!

    脉,贵有神也!

    神,就是自然,应如:露颗圆匀宜夜月,柳条摇曳趁春风一般。

    要“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

    但是!

    患者没有!

    陈南眉心豁然开朗。

    虽然匀称,但是无神。

    为什么无神!

    陈南继续探究!

    病位在何处?

    病机是何理?

    豁然!

    陈南眉心一喜。

    找到了!

    原来如此。

    陈南豁然开朗。

    难怪会如此,明明有怪病,却找不到踪迹所在。

    呵呵,真的太会藏了。

    而此时!

    一旁的陶训义看着陈南突然笑了,顿时眼睛一亮。

    “小陈,你找到了?”

    陈南笑了笑,点了点头。

    郑易复更是瞪大眼睛:“是什么原因?”

    李光明也是好奇的看向陈南:“是怎么回事?小陈!”

    周围的专家们,包括杨鸿年在内,都显然有些难以置信的看着陈南。

    他怎么可能?

    而杨鸿年的内心,对于陈南,却无比的相信!

    他相信陈南能做到。

    王珩走了过来:“陈医生,你知道怎么回事吗?”

    陈南笑着说道:“我也不敢说有百分百把握,只能说可能性极高!”

    陶训义是个急性子:“小陈,慢慢说!”

    “这么多专家,正好讨论不是吗?”

    陈南点头:“天下怪怪奇奇之症,诊其脉,依然园静和平,却无神者,有一种可能!”

    陶训义忽然瞪大眼睛,忽然脱口而出:“老痰?!”

    郑易复和李光明几乎同时说道:“老痰!”

    而……

    台下不少人蒙了!

    老谭?

    老坛?

    杨鸿年几乎不假思索的想到了一个词:“老坛酸菜面?!”

    陈南点

    头:“嗯,我怀疑是老痰!”

    陈南继续说道:“《三指禅》记载,痰之名不一,其源亦不一,皆足以变脉,惟老痰隐伏于肠胃迥薄之处,不关五脏,不伤六腑,故脉不变!”

    “但是,老痰虽然不伤五脏六腑,却隐伏于肠胃迥薄之处,能阻遏五脏六腑之神,这是可以在脉象中体现出来的!”

    这句话说出口。

    陶训义顿时瞪大眼睛,不可思议的看向陈南!

    “你能……感觉到脉象有无神?”

    郑易复面色凝重,一言不发,而是紧紧的盯着陈南。

    李光明站在那里,虽然面色淡定,但是……内心却如同惊涛骇浪一般,久久无法平静。

    脉,贵有神!

    脉,难于神!

    这说的就是,脉诊真正的难出,就在这个“神”字。

    无病之脉,不求神而神在,缓即为神在,但是缓却不是神。

    所谓神,指的是脉的精髓。

    正如一个人,看着身体强壮,但是不精神!

    这个意思。

    人如此,脉同样如此。

    但是,想要用双手,感知到这种神,却太难了。

    需要多少临床经验?

    需要经多少患者?

    陶训义沉浸此道一辈子,也只是刚刚抓到了尾巴。

    郑易复和李光明,也只是堪堪感受到了其中的存在。

    但是!

    陈南,却摸到了。

    所以说,他们能不震惊?

    听见陶训义的话,陈南点了点头,却又摇了摇头:

    “若有若无。”

    “不怎么灵光。”

    “需要多试几遍才能清楚。”

    听见陈南的话,这一下子,陶训义委屈的快要哭了。

    你多试几次就行!

    我他么……需要弯弯绕绕,从其他地方感受,好不容易推断,而且是那种明显的才能感知到。

    阅读网

    这……就是天赋吗?

    不得不说!

    脉诊,还真的讲究一个天赋。

    毕竟,每个人的手指触觉不一样,内心感知力也不一样。

    脉诊,讲究一个“心眼”。

    这个心眼,就是以手为度,以心为眼,却看脉象。

    如果天赋使然,悟性很好的人,对于脉诊,是很容易高深的。

    历代医家中都不缺这样的天才!

    朱丹溪、王叔和、吴正论、叶天士……这些可都是天赋异禀的人啊!

    你以为那些《脉经》啊、《病因脉治》啊……这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