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奴牙郎_第494章 算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94章 算计 (第2/2页)

成了李隆基心中的一根刺,久久不能除去。

    更何况,自从经历了安禄山的背叛,李隆基对于边军之事,已经有些疑神疑鬼,对于杨国忠的这一番话,自然也就信了三分。

    一番思虑之后,李隆基终于同意,暂缓周钧还朝。

    实际上,杨国忠在进言之前,早就和朝中那些显族的大臣们,商议过周钧勤王一事。

    叛军攻陷虎牢关时,洛阳已经注定沦陷,长安将直面叛军。下令让周钧领安西北庭二军勤王,乃是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平原郡起兵,河北十七郡归顺朝廷,这让杨国忠和一众长安显族又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周钧率领安西北庭二军还朝,那么平叛的功劳,将有极大的可能,会落在这位驸马身上。

    到了那时,周钧凭功还朝入阁,而哥舒翰又手握兵权,剩余的那些北藩旧人,如郭子仪之流就会依附而上,结成党羽,朝中就会改天换日。

    所以,关于周钧,以杨国忠为首的关中世家,达成了以下几个共识:

    一、想方设法,剪除掉那些可能成为周钧党羽的北藩旧人。

    二、眼下平叛形势一片大好,不能让周钧回来争取功劳。

    三、尽力削减周钧的兵权,再调走他麾下的将领。

    定下这三条计策之后,杨国忠向李隆基进言,又写成圣旨,火速派人授下。

    天宝十四载的十二月底,周钧带领安西北庭二军,六厢共计一万五千唐卒,一路急行军,向关中赶去。

    出发时由于正是隆冬,大碛商路作为丝绸之路的南线,环境恶劣,无法通行。

    所以,安西联军走的是经过庭州、西州、伊州、瓜州的北线。

    大雪纷飞,路途艰险。

    在出发前,安西联军准备了一些麻布和棉花缝成的棉衣,用以御寒,但由于数量稀少,只能优先供给将领使用。

    许多士卒被苦寒所伤,又迫于军令,不得不急行军赶路,军中因此出现了不少减员。

    大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凉州城外。

    曾经的河西节度使安思顺,由于与安禄山有亲属关系,朝廷忧虑二人勾连,便将其调入长安,担任户部尚书。

    当下的河西节度使一职,由哥舒翰兼任。

    周钧刚刚抵达了凉州城,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凉州刺史尚拯带着凉州官员,出城十里,亲自迎接周钧和安西联军的到达。

    周钧下了马,又抖落身上的雪花,向尚拯问道:“可准备了热食?”

    尚拯连忙躬身说道:“都准备妥当了。”

    周钧:“今晚在此休憩一夜,明日还要赶路,你们速速布置吧。”

    尚拯欲言又止,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对周钧说道:“驸马和诸位将军,不如先去中帐,宫中来了天使,已经等了许久。”

    周钧一愣:“宫中有旨?”

    李光弼、段秀实等将领,此时也聚了过来。

    周钧皱眉说道:“既然如此,那先去中帐。”

    走入中帐,有内侍拿出圣旨,周钧和众将领跪下听旨。

    圣旨中说道,大碛商路乃是朝廷的税贡来源,万万不可有失,令周钧率安西、北庭二军,驻守凉州,协防大碛商路,保证税贡入朝的安全。

    聪明人只要一听,就知道圣旨中所谓保护大碛商路云云,不过都是说辞。

    这份圣旨的最终目的,就是不许周钧领兵还朝。

    李光弼性子直,站起身,对那内侍怒目喝道:“某问你,这可是那杨国忠的主意?!”

    平日里忠于大唐的段秀实,也少见的显了怒容:“麾下士卒为了早日杀敌,于寒冬之中日夜兼程,冻死、累死、病死者数以百计……贼军近在眼前,却不许吾等上阵,如此行事,岂不是寒了儿郎们的心?!”

    宫中来的内侍,听闻此言,喏喏不敢言,最后只能向周钧拱手告辞,发足跑出中帐。

    周钧看了眼手中的圣旨,又看了看身旁愤怒不止的将领们,叹了口气,开口说道:“传令下去,大军在凉州城外驻扎下来,不得妄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