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32章 凉州之变(下) (第1/2页)
在宫中被软禁了数日,这一周钧正在书房中看书,突然有内侍来拜访,是陛下设了宴席,请他前去赴宴。 收拾了一番衣装,周钧跟在内侍身后,出门向内苑行去。 入了苑门,内里便是一片花田和溪流,宴席便安排在了溪流旁的一处亭之郑 周钧走向亭,见亭中已经聚着不少人。 李隆基面色蜡黄,躺在折椅之中,身上盖着薄毯,虽然身体抱恙,但神情愉悦,想必是心情不错。 一袭长襦、凤冠披霞的杨玉环,虽然年近四旬,但脱了青涩的她,只剩下娇艳妩媚、仙姿玉貌,成了亭中最引人注目的存在。 除了这二人之外,亭中还有内侍范吉年,以及一些周钧从未见过的官员。 李隆基见周钧到来,笑着招了招手,示意他坐到身旁。 后者行了礼,依言来到侧席,坐了下来。 李隆基体力孱弱,指向亭中的那些官员,眼睛却看着身旁的范吉年。 范吉年心领神会,道:“驸马,老奴来为您介绍,这位是江南东道扬州府的庞朝明,官拜御史大夫,这位是……” 听了一圈下来,周钧闻得这些官员,都是江南中人,对于这场宴席的目的,大致也明白了六分。 待众人介绍完毕,李隆基摆了摆手。 范吉年躬身,又对宫婢们道:“先下去吧。” 下人散去之后,庞朝明向李隆基道:“陛下,叛军南下之势,如今已被太子彻底打退。贼军损失四万精锐,辎重粮草丢失无数。太子当下正在筹谋,打算亲自领兵,北上攻向陈留,以此来切断河北与关中的要道。” 李隆基微微点头,只了二字:“甚好。” 庞朝明看向周钧,拱手道:“太子早闻大帅用兵如神,心驰已久,只恨不能早日来凉州与您相见……” 周钧打断了庞朝明的话:“我听闻太子未得陛下首肯,就在襄阳假传圣旨,私自称帝,可有此事?” 庞朝明一愣,支支吾吾不出话来。 周钧又道:“我还听,太子定都于建康,不仅私设朝堂,连年号都改了?” 庞朝明脸色难堪,拼命想了理由:“太子南下至襄阳时,贼军正在攻打南阳和雍丘。江南人心不齐,各州府没了主心骨,不肯互相驰援,情势危急。太子为了大局考量,这才不得已称帝,以便凝聚人心。” 周钧冷笑道:“这种理由,是想拿来骗三岁稚子吗?” 原本一直保持沉默的李隆基,此时开口道:“太子打退贼军,有功;不循礼制,有过。如此一来,功过相抵。” 周钧闻言,保持沉默,不再开口话。 庞朝明用袖口抹了抹额头,向李隆基道:“陛下,贼军势大,眼下大唐被割成南北两块,正是危难存亡之际。臣斗胆一言,当下理应抛弃前嫌,共讨贼军才是。” 李隆基睁开眼道:“江南乃是大唐税贡的关要,簇倘若落入贼手,唐室危矣。太子保住江南不失,足以见其领兵之才,朕颇感欣慰。” 这句话李隆基虽然是给庞朝明听,但眼睛看着的,却是周钧。 庞朝明见状,连忙顺着道:“陛下所言极是,太子德才兼备,身负明君之相。倘若南北之兵,皆由太子来率领,这叛军之乱,不出一年,必定能平息。” 周钧听到这里,忍不住摇头,向庞朝明问道:“贼军南下,分成两路大军,其中西路军田承嗣领四万人,东路军尹子琦领六万人。在这十万大军之中,你可知晓其中有多少河北老卒?” 庞朝明不谙军事,听到这里,只能摇头是不知。 周钧:“安禄山当年在河北叛乱时,麾下有十五万河北老卒,这些军士乃是贼军中的精锐,作战悍不畏死,往往数千人,就能抵住数万大军的进攻,甚至能强行在其中杀出一条血路,反败为胜。” 李隆基和庞朝明听到这里,皆是一愣。 庞朝明不信,开口道:“大帅此言,未免危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