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71章 李白 (第2/2页)
下无论衣着还是配饰,打理的一丝不苟,神情之中隐约还有着傲然。 杜甫领着老人,来到周钧的面前,有些惴惴不安,说道:“陛下,这位是……” 周钧看着那老人,轻声念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那老人身体一颤,看向周钧,弓着身体,深深的拜了一礼。 面前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唐这个时代,或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诗人之一——李白。 周钧从御座上走下来,来到李白的面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会儿,先是轻叹一声,接着亲手拉住后者,将其带到了上座,又吩咐范吉年安排餐食。 杜甫看到这里,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旁人或许不知,杜甫今晚将李白引荐给皇帝,究竟是冒了多大的风险。 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先是去了南唐,接着投靠了永王李璘,成了幕僚。 之后,李亨在建康称帝,李璘的手下们,怂恿永王也跟着称帝,再割据江南,这其中跟着起哄的,自然就有李白。 李白文才斐然,但是在政见上就有不足。 当时的他想要推永王上位,想法也很简单,因为永王手中有李隆基授予的辖书。 然而,永王的短见以及形势的变化,使得李白在政治上两次都站错了队,最终沦落到四处流浪的地步。 李白先投南唐,再投永王,按理来说,都是个人履历上的黑历史。 杜甫冒着被罢职杀头的风险,将李白引荐给北唐,心中存着的念头只有一个,那就是拼着命也要帮衬挚友一把。 换做北唐皇帝是别人,说不定此时已经勃然大怒,但是杜甫和李白走了运,如今的皇帝,乃是周钧。 周钧将李白安顿妥当之后,重新走上御座,问道:“早些年,朕在灞川居住,青莲居士数次来访,可惜都是擦肩而过。” 李白闻言,拱手说道:“陛下在长安时,外界就盛传,灞川有大贤之才,辅佐朝政,某当时去了数次,未能相见,也是感到可惜。” 周钧看向李白,二人先是寒暄了一番,前者询问后者的近况。 根据李白的讲述,永王李璘谋乱未果,全家身死在岭南,李白也因此被抓进了浔阳牢狱。 当时的江南宣慰使卞九衢,素闻李白之才,又因李白之妻宗氏四处求告,便下令将李白救出了牢狱。 李白出狱之后,成了卞九衢的幕僚。 卞九衢想要向建康推荐李白做官,但是南唐朝廷不仅没有同意,反而下旨斥责卞九衢,并将李白长流至贵州一带。 李白从浔阳出发,长流向贵州,路途中由于遇到安守忠攻伐南唐,不得不放弃行程,向北避难,最终经由三峡向北,进入了关中一带。 在关中辗转了数个月,李白在长安,遇到了北唐中的一位熟人——高适。 高适将李白的境遇,写信告诉了杜甫,李白最终才北上,来到了凉城。 听完了李白的叙述,周钧一阵唏嘘。 历史上,李白长流的地点,并非是贵州,而是夜郎。 岭南的夜郎素来是恶瘴之地,李白在赶路途中,染上了恶疾,之后虽然痊愈,但是病根就此落下,在公元762年的年底,就与世长辞了。 而在这一世,由于安守忠攻打南唐,再加上长流地点的变更,李白在阴差阳错之下,北上去了长安,最后又来到了凉城,不得不说是上天垂幸。 高适见周钧良久不语,以为皇帝心中有疑虑,便站起来说道:“陛下,居士一生坎坷,行事种种,只能说是造化弄人。” 高适这番话,周钧心中清楚,这在是为李白求情。 事实上,李白的名气,在大唐朝堂之上,流传甚广。 不仅是杜甫、高适、岑参等文官,就连封常清、郭子仪等等武将出身的人,对其也多有耳闻。 周钧想到这里,对李白说道:“朕感念居士之才,诏凉城翰林院,兼宣文馆外门总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