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二十五章 日新月异 (第2/3页)
玄着,你想好留在齐国了没有?” “我爹还没回信,我得再想想。”张煌言摇了摇头,那车夫不知道张煌言父亲做什么的,只以为他也是普通百姓,因此也劝道: “客官还没有入齐籍?那得抓紧啊,眼下移民越来越多,入的晚,恐怕是连最开始的熟地都没有了,只能等官府现垦。” “是啊玄着!”阮进听车夫的话,也跟着劝起了张煌言: “反正你入了军籍,先把二十亩入伍田拿到再说,齐国田地不能买卖,你若是现在不趁早,之后便是有银子也买不到了。” “西京城的田就那么些,你晚些入籍,说不定分的地都是其它府了。” 阮进的话很有道理,毕竟西京城京兆府的田地数量虽然有数千万亩,但以眼下那每年几十万的移民数来看,恐怕再过两年,西京城的田地就被瓜分的差不多了。 “我再想想吧……” 张煌言有些举棋不定,见状,阮进和车夫也不再聊他的事情,而是聊起了西京城的变化。 “这西京城和两年前相比有什么变化没有啊?” “有啊!那可太多了!”车夫驾驶着四轮马车,在水泥的府道上赶路,并点头回应着。 由于齐国主要是以江南三省的移民为主,因此十丈宽的府道两侧是成片的稻田,再过一两个月也就到它们该收获的时候了。 “这移民多了,西京城也就热闹了,这规矩也就更严格了。” “不过那些规矩都是正常的,等会你们回西京城就知道了,现在的西京城可热闹了,内城外城都建设起来,住满了人。” “尤其是外城,那城墙最少有十丈高,城门甬道宽二十丈,高六丈,道路中间预留了三丈空地,也不知道是干嘛的,看起来像是火车的铁轨。” “西京城城外几十里都是稻田,来往的人多得要死。” “不过你们说,人多了应该物价贵一些才对,但那物价却每天都在降。” “除了牛rou涨到了六文,其它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价格都降了。” “北边安陵府和南边平陵府的工厂也是每天来西京城募工,工钱已经开到十五文了。” “另外前段时间,那每家每户的水龙头都出水了,那虽然没有井水那么清甜,但总归来说用起来方便,一扭就出水了。” “反正啊……咱齐国是越来越好了,我看再过两年就能超过南京城了。” 说起四周变化,车夫脸上的笑容根本止不住,嘴上也一直说不停: “等我家那崽子长大,再过十年左右,估计家里能有百来亩田地,届时花点钱购置一台拖拉机,三个人就能把这百来亩地种好,卖粮食的钱够吃一年了。” 车夫说着,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也开始瞧见了西京城那外围高大的城墙。 这个高十丈,厚八丈,周长一百二十里的城墙,恐怕是古今往来最大、最雄伟的一段城墙。 望着这城墙,便是张煌言他们都自觉渺小了起来。 “可惜了,三日前夏长史宣布齐国不再筑城,恐怕日后很难出现西京城这样雄伟的城池了。” 张煌言忍不住开口叹息,毕竟城墙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它不仅仅是能保护他们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当地的一种风景存在着。 “真大啊……” 当作为外城南门,中轴线第一门的朱雀门出现,阮进他们纷纷感叹了起来。 和车夫说的一样,那二十丈宽,六丈高的朱雀城门让人望而生畏。 城门口的护城河桥上来往百姓络绎不绝,数量之多不下千人。 可即便如此,这些人在朱雀城门下还是显得无比渺小。 马车从马路驶入城内,那八丈深的甬道让人觉得无比漫长。 当马车驶入城内,作为外城的西京城并没有呈现出一片荒芜的景象,而是已经十分繁华。 由齐国工部着手修建的小院星罗密布的排序在街道两侧,没有高高低低的情况,呈现出一种整齐划一的美感。 驶出甬道,出现在甬道面前的是一条宽四十丈的宽阔大道,又名朱雀大道。 朱雀大道四十丈皆为马路,而马路左右各十丈为人行道。 人行道上,齐国延续了百姓爱花的气氛,来往男女头上都别着一朵朵花,或者拿着一个个花篮。 “好多人,我们出去的时候没有那么多。” “真的多了好多。” “以前即便是内城也是稀稀拉拉的,现在居然这么多人。” 出征两年,张煌言、阮进他们不由感叹西京城人口繁多的情况。 眼下的外城兴建园林六十处,广场六十处,小院十万处,并且各个坊市还有大半区域是空着的空地。 如果全部利用起来,西京城外城可居住百姓不下二百万,算上内城不下二百六十万。 即便如此广袤,但作为西京城第一大道的朱雀大街依旧热闹,直抵王宫的二十里道路都充斥着来往的百姓。 城中,类似张煌言他们所乘坐的这种挽马车不在少数,它们拉拽着客人来回奔走。 齐国的道路已经有了后世的道路区分。 马车通行的马路、马匹通行的马道,还有自行车通行的自行车道。 三条道路用种满了鲜花的花坛分开,马路宽十二丈,马道宽五丈,自行车道宽三丈。 如此宽阔的道路,加上不足六十万的常驻、流动人口,西京城并不存在堵车的情况。 论主干道的繁华程度,西京城已经不输于大明两京。 车夫驾驭着马车在西京城的道路上穿行,随着钟表厂的出现,那些负责看守路口的衙役基本都凭着路口的摆钟来升起、放下木牌。 摆钟有两台,它有一人高,矗立在路口正中央,一旦到了时间,摆钟就会敲响,衙役就会放下路障,让道路上的车马通行。 “诶!那人行道两边的红色桩子是什么?” 阮进看到了自己离开前不曾出现的东西,而闻声的车夫看了一眼解释道: “那是灭火栓,去岁十月,西京城有一户人家遭了大火,烧了好几户人,幸亏没有人受伤。” “不过,因为井水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