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二十八章 调教家兄 (第1/3页)
“万岁!万岁!皇帝万岁!” “齐王千岁千岁千千岁!” 五月二十,在百姓们的欢呼声中,朱由检和朱由校来到了太原府前往平阳府境内的一个小村庄。 如果朱慈燃能够看到这一幕,那或许他能认出这里就是他当年经过的一个贫苦村庄。 数量五六百的百姓被百余名锦衣卫分开,朱由检和朱由校从人群中间走过。 不过,两兄弟走过这段路的态度和举止明显不同。 朱由检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因为他从朱慈燃的游记里看过这个村子的情况,而眼下这个村子的百姓生活明显好了许多。 土坯房,衣不蔽体,瘦骨嶙峋…… 这三个词眼下只有土坯房还未改变,其它两种状态已经消失。 来往欢迎的百姓穿着虽然不是新衣,但起码有得穿,而且也只是一两年的旧衣服。 衣服蔽体之下,朱由检也能从他们的脸颊来看他们是否能吃饱。 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当地百姓生活确实得到了改变,所以他是由衷的高兴。 他与伸出手的百姓纷纷握手,而相较于他,走在前面的朱由校虽然也笑着与百姓打招呼,但诸如握手之类的行为在他看来是很危险的,所以他之前抬手笑着打招呼。 两兄弟在陆文昭等人的拱卫下,先来到了朱慈燃游记中那条干涸到只有河底的河流。 尽管眼下太原府还处于干旱中,但当他们来到那条河流旁边的时候,游记中只有河底溪流的河流,眼下却已经涨水了不少。 尽管还没能恢复昔日的汛流量,但起码也恢复成了八九尺宽,一两尺高的小河。 这样的小河,已经满足了该村百姓基本的耕种,因此在看到这条河流的时候,朱由检抬头所看到的,基本是一片绿意盎然的农作物。 瞧着这一幕,和百姓打成一片的朱由检也笑着询问百姓道: “这河流涨水之后,粮食就有保障了吧?” “有! !” 百姓们大声回应着,同时也有人七嘴八舌的回答道: “今年地里粮食长得好!” “万岁蠲免了田赋,日子都好起来嘞!” “地里没粮食也行,县里派人送来了好多粮食嘞!” “收成的时候殿下您再来,那风景可好嘞!” 百姓们七嘴八舌的说着,想将自己心中所想的话都说出来。 对此,朱由检和朱由校也耐心听着,不过朱由校只是倾听,但朱由检却打到百姓内部去,和他们讨论着衣食住行的问题。 “衣服好几年没换新衣了吧,多点粮食卖给皇店,给娃娃换身好点的衣服。” 朱由检抱起一个四五岁的懵懂娃娃,对四周百姓开口说话。 四周百姓闻言笑得很开心,他们没想过齐王殿下那么平易近人。 至于旁边的皇帝,他们虽然也对其展露笑容,但始终不敢提什么问题。 或许在他们看来,皇帝是天子,和他说话可不容易,万一答不出来,说不定就遭罪了。 正因为他们这样的想法,这才导致了朱由校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 不过……大人们的世界难懂,但小孩子不会这样。 在大人们都害怕说错话而和齐王交谈时,十几个孩子却因为挤不进去而来到了朱由校四周,眼巴巴的看着他。 对于小孩,朱由校也没有那么多防备,因此对孩子们笑了笑。 见他笑了,四周孩子也胆大围了上来: “万岁,您是皇帝吗?” “我是皇帝。” “万岁,您叫万岁吗?” “我姓朱,万岁是称呼,就好像你们叫叔叔婶婶一样。” “万岁……”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着,这让朱由校疲于应付,却又乐在其中。 孩子们对他的问题,总是那么天真浪漫,而相比较他,朱由检那边就麻烦了不少。 村民们的问题基本都是关于他们生活的,而这些问题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下是难以解释的。 因此面对这一个个问题,他选择的是将村民都喊到了村子中央的晒场,并让每个百姓自带凳子。 他如此一说,百姓们便纷纷回家拿凳子去了,而白水村的村官周元也上前小心作揖道: “万岁和殿下是否需要用膳?” “用膳得用,不过不是我们,而是全村。” 朱由检率先抢答,并在之后对陆文昭说道: “让庖厨把带来的十几头猪宰了,再和村民们讨些菜吃,我们今日吃吃长桌宴。” “是!”陆文昭作揖应下,尽管他不知道什么是长桌宴,但这并不影响他先应下,再询问。 “弟弟,什么是长桌宴?” 不等陆文昭询问,从孩子堆里走出来的朱由校便询问起了朱由检。 对此,他也笑着解释了长桌宴。 长桌宴是苗民的节日喜宴,汉人不知道很正常。 在他的解释下,朱由校对长桌宴显得很有兴趣,陆文昭闻言也吩咐了白水村村官周元前去cao办。 在周元的吆喝声中,各家各户的村民都忙活了起来。 男人们摆桌,女人们去前田里讨菜,娃娃在抱着家中陶碗小心翼翼的洗干净。 在这个时代,娃娃们也是需要自己找些活计,来为家里分担家务。 由于有了雨水,山野也绿了起来,山上的鸟蛋、野菜……都是娃娃们能寻到的东西。 所有人都忙活着,只有朱由校和朱由检坐在晒场搭建好的黄帐下,看着村民们忙碌,不去添麻烦。 “这样的热闹,若是能够持续就好了……” 朱由校不知为什么,看着眼前那充满了烟火气的一幕幕,心头不由掀起了波澜。 对于他的话,朱由检也笑着微微颌首,随后又对朱由校交代道: “哥哥,您一直都明白百姓要什么,只是您接受的教育不允许您这么做罢了。” “在我看来,哥哥没错,我也没错。” “只是,眼下的时代即将变化,哥哥若不通变,那大明朝……” 话说三分,朱由检闭上了嘴巴,而闻言的朱由校略微皱眉,脸上露出了思考的神色。 在他沉思之余,白水村的村民将长桌宴沿着晒场一字摆开,旁边坐满了当地六十岁以上的村老和村民、还有锦衣卫,仪鸾卫的兵马,随行的太监、庖厨……大大小小总共有两千来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