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章说 (第1/1页)
章节是用于文章之中,分开条理、段落的格式。“章”这一字本义有“彰”的意思,是把长段文字分成段落而彰显文义。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篇十三中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卷分十七章。今日小说分章回之始也。” 可见章回体小说的诞生与佛教神话(三藏取经)有关,而小说本身也与佛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小说不是典型的中国文章体裁。 中国古代的文章总分韵文和散文两种。韵文对于格式和韵部是有严格区分和要求的。散文则没有或者没有严格要求。经史子集四部书,绝大多数属于散文。诗词歌赋则大多属于韵文。但不论韵文还是散文,中国文学的精髓是“惜墨如金”。如果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事,绝不会再用第二句。 小说这种用丰富语言讲述一个或者数个“小事情”的题材来源于佛经。佛陀所讲的神话故事、传说,就是小说最早的范本。后来这种体裁随着佛教一同传入了中国。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和升华,最终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灿烂不朽的光辉地位。 进入近代以后,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小说进入了井喷式的发展。然而不得不说当代是文章的盛世、文学的荒漠。 有人说计算机时代是小说发展史上的高潮。我对于这一种说法并不敢苟同。 作家和作品太少,对文学事业的进步很为不利,但是太多则“过犹不及”。 从长久来看,为了追求金钱效益而主观上拉低文章质量,是极其不健康的发展。快餐效益是网文不可或缺的,而传统小说、文学中的高超手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在物欲横流唯娱是求的现在,把一部小说的一个章节设定为两万字左右,是极其不明智的行为。因为大多数读者并没有耐心读下去。 但是我依旧认为(至少在现在)不论是文章或者小说:要表达何等中心主旨、要运用何等写作手法都应该是由文人决定的事,而不是由商人所决定的。 现在的事情很有趣,恰恰是倒转过来:只有商人认可的,符合商业规律的书才是好的书。我对于这一种现状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也不是在批判这种情况是好的或是坏的。旨在叙述我个人的观点罢了。 周公诛管、蔡之日,天下人人以其有取代之心而攻讦之。莽、cao鼎力扶持汉室之际,天下人人以其忠能而赞美之。或许我只是上述两种之一,大多时候自己以为对的不一定对,自己以为错的亦未必就是错。各持己见而已。 《虚灵魔幻图》是一部尚在做构想调整的小说。我本来是想要将他一下子呈现出来的,但出于写作时间,和读者感受的诸多顾虑,现在分为三到四卷。全书一百万字左右。一百万字是长篇小说的天花板。 古往今来大略很少有能出其右者,当然如果大家愿意,偏要写一二千万字一部的小说也未尝不可。 本章分为十二个小节,每日连载一次。第二章不出意外的话,仍旧分为十二个小节,隔一日连载一次。 本章中的狐怪被炸等事,并不是完全由想象写出来的,关东一带的百姓,至今仍然有炸狐狸的习惯。火药炸弹也不是由西方发明的,火药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很早,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可能有读者无法想象,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的小说里,仍要不遗余力的普及一些人所尽知的常识。这是因为世间很多事情与我们所知道的、所以为的并不一样。 假设我能够将这部小说全部构思连载出来的话,大约会写四十到五十份本章说。在每一卷终了会写一份卷跋,小说的最后亦会有后记等等文体。有的是对原著的解释或申明,也有的是我真实想要表达,而又不适宜写在小说之中的。 若读者不习惯于读这种与文无关的劳什子题跋,尽可以忽略不看。即便是对整个小说都毫无兴趣也没有关系。读者本身就拥有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个作品的权利。 有读者提醒我给小说加上封面,这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建议。但我之所以现在还没有付诸行动,是因为我不会添加封面。待我学会后会第一时间更换。也期盼与广大的读者、作者多多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附: 我的笔名,是“玉榘”这两个字。之所以取这两个字,是因为这两个字,是我的本名在韵书中的反切。但因为“榘”字是繁体字,在网站中显示不出。所以选了个同音字“矩”代替。 不过“玉矩”这两个字仍然可以做为切音,当做笔名来使用。止不过少欠完满而已。人生有太多事情是不得完满的。不论是现实中发生的亦或是书本小说里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