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一章: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山海关不可丢,苏长歌更不可有事! (第2/3页)
在.....” “兄长,这么晚了快去睡吧。” 苏长歌开口打断,别本来没什么事,结果兄长这么一说生死难料。 见状,苏子由虽觉得奇怪。 但也只当是弟弟受不了煽情的话。 于是也就没再说什么,脚步一抬并未回房间,而是朝祠堂走去。 堂内,苏长歌看了眼离去的兄长,心中保证自己一定会回来,然后随手一挥将刚炸碎的墙壁复原,接着便抬步去找清玄。 准备一起动身前往山海关坐镇。 至于仙门修士的事。 他暂时交给鱼幼薇和谢灵韵来负责,与朝廷六部官员负责对接。 而陛下那边,就看兄长的说辞了。 ....... 翌日,拂晓时分。 朝会上。 老皇帝看着手上关于仙门修士的奏折,脸上难掩喜悦之色。 “楚国公真乃我大晋的福星!如今有了各派修士鼎力相助,我大晋如得四十万大军,所向披靡,必不会败于外族!” 老皇帝开口。 他没想到苏长歌居然还有这本事。 能让修士主动为朝廷效力。 要知道,曾经也有过君主有这想法,但修士自诩为高高在上的仙人。 又岂会屈居于他人之下,因此双方之间爆发了很严重的冲突,最终以两败俱伤退场,也是从那之后再没人打过修士主意。 可如今。 这件事居然让苏长歌给做到了。 不是福星是什么? 当然,老皇帝也知道修士碍于因果,不能直接介入到这场战争当中。 但大国之争,不是简单一场大决战就能直接分出胜负,很多时候考验的是双方后勤补给,如钱粮、兵器、衣甲等等。 简单算笔账。 假设有一百万作战部队。 即便士卒们每人每天只吃一升粮食,那一日也要消耗一万石。 这还不包括数万头马匹的粮草,以及武器战甲等辎重,而朝廷要将这么多的物资送过去,征调动员的人力必然不低于百万。 这过程中还有运输部队的吃喝消耗。 如此大一笔数目。 若不是有江南的钱粮支持,老皇帝就只能加重赋税,苦一苦底下的百姓。 可现在,有了仙门修士相助。 不仅在运送补给的速度上快了很多,还可以节省更多的钱粮供给前线。 并且,大晋后勤压力减轻,也就不用从民间征召那么多民夫走卒,更不用加重税赋,如此一来百姓们依旧能安居乐业。 老皇帝如此想着。 承天殿内。 百官们也是满脸喜意。 尤其是户部、兵部和工部的尚书,更是减轻了诸多工作压力。 “此战若胜,楚国公之功当居前三!” “楚国公真乃我大晋福星!” “苏圣年纪虽轻,但所行之事桩桩件件皆立于江山,乃不世之奇才!” “今日早朝楚国公怎么没来?本官还想当面感激他,化修士为朝廷助力,为天下百姓减轻负担,有大仁大功于江山社稷。” 户部的沈尚书开口。 虽说苏长歌没有上早朝的习惯,但如此大的功绩也不上朝吹哔。 这也太低调了吧。 而就在他说完,太子便站了出来。 “父皇,楚国公此举有大功于社稷,而且儿臣听闻,他是以自身气运作为代价,才换来仙门各派修士的鼎力相助。” “此等大仁大义,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公、为天下百姓谋福祉之人。” “儿臣以为,朝廷当予以封赏!” 太子开口为苏长歌邀功。 并非是故意示好。 他跟苏长歌之间早就是同盟,没必要用这种手段去拉进两人关系。 之所以如此做,是太子真被苏长歌无私之举给震惊到,那可是整个的道门半数气运,对于个人而言堪称是海量无穷。 然而,为天下百姓和江山社稷,苏长歌说拿出来就拿出来。 这是何等的品行? 反正太子看在眼里是自愧不如。 而此刻。 随着太子的声音响起。 文武百官中除了丞相秦辅那派,几乎都站出来为苏长歌说话。 “陛下,臣以为太子所言极是,楚国公此番拉拢仙门修士,使其为朝廷效力,有大功于社稷,当予以封赏,以示嘉奖。” “臣以为滕尚书所言极是。” “启禀陛下,各地纷纷奏报,伏惟陛下圣恩,楚国公之德。” “自为国立言以后,今年各地迎来丰收,百姓们安居乐业,喜溢眉梢,而且自楚国公整顿江南吏治以来,贪腐之风骤。” “政通人和,下情上达,官民之间鱼水情深。” 一名吏部巡查官员开口奏报。 随着他的声音落下。 户部尚书沈林也开口为苏长歌请功。 “陛下,江南盐税收缴一千二百万两白银,比去岁同时期高出四百万两。” 沈林开口,别看只比去岁多出四百万两,但苏长歌整顿江南盐务才两个月不到,换算下来,一年可以为国库多添千万两白银。 而且还没损害到老百姓一分一毫,甚至把盐价还打下来了。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功绩。 此时,殿内的官员听到沈林的话、 也是不由瞠目咂舌。 早就听说江南官员家产颇为丰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