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八章 黄琬的招揽 (第1/2页)
“吾兄弟三人可不是什么游侠儿。” “如今正是九月,汝等不在家中劳作,不是游侠儿还是什么?” 在这豫州之地上,确切的说是在淮泗之北,九月都不算是个清闲的月份。 对于官吏来说,每年最重要的考校——案比,就是需要在九月前后完成。 而对于寻常农户来说,九月有社祭,制衣等活计也需要在这个月份完成,不然等到十月骤然霜降,不仅是抵御不了严寒,就是十月制作的衣物也难以御寒。 淮泗周围的郡国稍好一些,初春种下的作物早在一两月之前就已经收成完毕,只要将宿麦播种到地里,他们这一年的劳作就基本结束了,剩下的几个月基本就是修补修补家中的房屋、宅院,有空的可以去大户人家中打打零工。 可要是在再到北边一点,春麦、粟米要八九月才成熟,这个时节不仅要忙着收成不说,就连制作的成衣也要做的更厚一些。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青壮们不仅难以找到零工补贴家用,还要挤出时间来将宿麦种下,幽并之地还要戍边,防范叩边的外匈奴与乌桓部族抢掠。 但黄琬这番话可不是要劝诫三人,或是真的感念其家中境况,他之所以问这两句话,是因为他见了三人力敌郡兵的表现,有了将三人收归帐下、充作亲兵的打算。 若得此三猛将,不管是在豫州剿匪,还是去京中...怎么着都会让黄琬安心不少。 可黄琬的打算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刘备已经自报了家门。 “吾乃高唐尉,只是不知为何被这些兵士围住,家弟又见士卒欺辱妇女,遂上前阻止,便有了府君之后见到的这一幕。” 刘备虽然双手被缚,却还是微微躬起身子解释道。 黄琬在甲胄下的常服被刘备敏锐地观察到了,能统御如此多的兵士,还爱穿文士服侍,此人至少也是一郡郡守。刺史并无领兵之权,此人甚至有可能是豫州牧守。 那此人到底是郡守还是州牧呢? 在刘备看来,此人必是州牧无疑。 在谯县周围的郡国中,只有九江郡或是汝南郡才会统兵从南面过来,而谯县并未经过主要的干流官道,若这些人是从更南边的扬州诸郡跋涉而来,其必定会从彭城国过境。 若是直直向北则从彭城国必过沛县,至山阳郡、任城国,直穿兖州腹地;若至洛阳,则亦是从彭城国转道西行,过梁国至陈留,再往西就是河内、河南。 所以这些人不可能是从扬州其他郡国而来,只能是从汝南或是九江中的一郡而来。 若是九江郡来的郡兵,必不可能在豫州境内如此嚣张跋扈,所以这些兵士的来源就只剩下了一个选择——汝南郡兵。 再观黄琬的年龄,刘备确定此人只会是前太尉黄琼之子——豫州牧黄琬。(注) “备见过子琰公。” 这倒是让黄琬有些吃惊了。 “你以前见过我?” 黄琬此话说出口,就有兵士上前为刘备等人松绑。 “未曾见过,只是曾听家师提及过子琰公与忠侯之名。备听到子琰公关切我等家中境况,除了黄尚书之后,备想不到还有哪一位长者会对素未谋面之人如此关切。” “你老师是?” “备年轻时曾随子干公治过学问。” 原来是卢子干的学生,怪不得言辞有礼,还能有力战数人之勇力。天下名士中,少有良师能教出文武全才的弟子,而卢子干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黄琬知道刘备是卢植学生后,心中将其收归麾下的想法更为浓烈,卢子干之名就是一幅金字招牌。黄琬行完此事之后就要进京,说不准等他入京后,还能因此人的关系与卢植交好。 “既是卢子干学生,是否愿入我麾下?”没等刘备答复,黄琬又说道:“老夫不日就要进京履司徒之职,府内正好缺一位军司马。” 黄琬此时的军司马是他的族孙,其人并不会对此话生出意见。 但让黄琬没想到的是,刘备又拒绝了他的好意。 “备需应老师之愿,前去平原入元方公之下。” 黄琬当然知道陈纪与卢植的关系,陈纪任平原国相,卢植的学生自然有投靠他的理由。 既然如此,黄琬也不强求,甚至没过问刘备为何身为高唐尉,却来到了则沛国境内。 “那便算了。” 黄琬一挥手,又让司马取来些钱帛,欲要交给刘备,刘备又坚决推辞。 “什么毛病,这点钱救...不,是何人也不能以财货蚀我心智。” 刘备心想,这些人怎么都是这种臭毛病。若是他年幼未入卢植门下时还好说,那是的刘备根本不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