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九章 坑爹(求月票!) (第1/2页)
,干宋 … 秀州城这个赵宋在浙东地区最后的粮仓被虎贲军拔掉了以后,久攻镇江城不下的过了江的北线宋军,慢慢陷入到了麻烦之中。 ——他们没粮了。 这可绝对不是小问题。 古往今来,可是有太多太多的军队都是因为没有粮食而哗变的。 刘延庆派人潜过长江请童贯给他们这些过了江的北线宋军想想办法。 可童贯也打不开虎贲水军对长江的封锁,他能有什么好办法? 童贯跟他的幕僚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让刘延庆派人去跟谭稹和蔡攸要粮食,甚至可以考虑跟西线宋军合兵一处。 对于童贯他们给出的策略,刘延庆很不满意。 首先,童贯他们出得这个主意根本就没长脑子。 是。 因为要跟西线宋军决战,方腊将盘踞在宣州和池州一带的方七佛部方腊义军给撤走了。 可问题是,方七佛部方腊义军是撤走了,但虎贲军可没有撤走啊。 ——虎贲军苏东部,目前还盘踞在广德军一带,甚至其触角还往外延伸了不少。 要是宋军的送粮部队敢从苏东部的眼皮子底下送粮,你猜苏东部会不会截取宋军的粮草? 其次,目前西线宋军与其说是由谭稹和蔡攸统帅,还不如说是由种师道统帅。 刘延庆和种师道是什么关系? 刘延庆可是赵佶和童贯选出来的种师道的接班人,两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参考谭稹和童贯以及王黼和蔡京之间的关系。 而且,刘延庆可是赵佶和童贯亲自任命的都统制,此次南下镇压方腊和李存犯上叛乱的最高统帅。 而种师道威望高,目前又刚立下大功,而且性子又倔强,现在还是西线宋军的实际统帅。 这种情况下,他刘延庆率军去与西线宋军合并以后,是他刘延庆统制种师道,还是种师道统制他刘延庆? 还有一个问题,他们费尽心思弄来的金陵城还要不要了? 不要这个桥头堡的话,他们以后可就更别想从北线过江了。 刘延庆没有擅自做决定,而是不厌其烦的又派人去请示童贯,并隐晦的把这些问题告诉给了童贯。 接到刘延庆的请示,童贯也为难了,想了很久,童贯给刘延庆写了封回信。 这次的回信并不是正式公文,而是一封便笺,写在一张很精美的小竹纸上。 原文是这样写的:“仰相度事势,若可那回,量可那回,不可有误军事。” 童贯的意思是让刘延庆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怎么办,如果形势实在不好,你们就撤回来,但不能耽误军事。 “那回”是宋人口语,撤军之意。 童贯还在扬州,有长江天险隔着,对前方战场的情况不了解,他让刘延庆酌情处置,应该说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当然,这也是童贯在逃避这个棘手的难题。 童贯把皮球又踢回给了刘延庆,可把刘延庆给难坏了! ——那我这是打,还是撤啊?打,怎么打?撤,又怎么撤啊? 刘延庆将过了江的北线宋军的高级将领全都聚集起来,说了目前的情况,又说了宣抚司让他们自己决定是打是撤,粮草呢,暂时没有,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然后让大家踊跃发言,商量他们该怎么办? 很多宋将面面相觑。 他们向来只负责打仗,哪懂做决定? 关键,你这不给粮草,撤退,又有可能被人家的水军给全歼了。 这决定也太不好做了吧。 见没人说话,王涣提议:“不然放弃金陵城,南下歙州与老种经略相公合兵一处,老种经略相公连战连捷,想必他那里应不缺粮草。” 听了王涣的建议,刘延庆的脸瞬间就沉了下去。 ——这可是刘延庆最想避免的。 童贯,包括童贯背后的赵佶,早就暗示过刘延庆,只要刘延庆这次南下刷足了军功,再等个一二年,等种师道的年纪再大一点,就让刘延庆代替种师道成为西军的最高统帅。 可这次南下,刘延庆却寸功未立,而种师道反倒是老而弥坚,接连立下大功。 这样下去,刘延庆别说是接种师道的班了,他这个种师道的接班人的身份恐怕都得丢了,更有甚者,刘延庆都有可能将他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延安府的身份给丢了。 所以,刘延庆迫切想要立些大功,而不是主动跑去种师道的身下被种师道压着,丧失他掌管西军的机会。 刚刚从秀州回到金陵城的刘光世也参加了这场会议。 刘光世也不想老爹刘延庆一直被种师道压着,这也不利于刘光世的发展,所以刘光世委婉的说道:“种相公应在围剿方腊那贼厮残部,任地时,其部大军必已入睦洲,我军若南下去睦洲,必经蚁贼苏东部防区,此贼可会让我军顺利南下?” 刘镇很霸气的说:“不让打便是。” 刘光世冲刘镇笑笑,说道:“我前几日前去秀州探查地势,见蚁贼于秀州囤兵百万,此部必欲与我军决战,若知我军南下,那百万蚁贼定然西进截住我军与我军决战。” 听刘光世说李存部有上百万蚁贼,不少宋将都被震慑住了。 可马公直却是撇撇嘴:“方腊那贼厮亦有百万大军,亦败于老种经略相公之手。” 马公直此言一出,众人一想也是,蚁贼什么水平,不过是一群刚放下锄头的农夫罢了,而我们这十多万人马中,可是有一半西军精锐,就是那些京畿禁军,也是高太尉从数十万京畿禁军中筛选出来的精兵,从整体实力上来看,我们这里并不输西线宋军多少,两边最多也就是差点厢军和民夫罢了。 刘光世笑道:“我非畏敌也,我之意,与其从浙西南下被迫与蚁贼决战,不若从浙东南下主动出击。” “?” 刘光世此言一出,所有宋将都忍不住看向提出这个大胆作战计划的刘光世,包括他爹刘延庆。 刘光世没有怯场,他侃侃而谈:“我有三个原因。” “一者,今我军退无可退,守无可守,投无可投,唯有破釜沉舟,与蚁贼决一死战耳。” 一众宋将在心里盘算了一下: 退,有长江天险隔着,还有强悍的虎贲水军在长江上拦着,他们要是强行渡江,很可能被虎贲水军在长江上全歼; 守,既无粮草,因为长江被虎贲军控制住,金陵城的战略价值也大打折扣; 投,有虎贲军在中间拦着,投跟去决战,也没有多少区别。 所以刘光世对目前的形势分析得相当有道理。 见没有人反驳,刘光世继续说:“二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