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已知风向,但未识风急 (第1/2页)
朱瀚却摇头:“正因求不得,才值得一求。” 老僧端详他许久,终点头:“施主一身贵气,不似庙门中人,却心静如修行。” 朱瀚起身,拱手行礼:“我非佛门中人,却信因果。” “我侄朱标,仁德有余,而世道多岔。我只盼,他能走得稳,不失其心。” 老僧低颔,道一句:“愿殿下心愿得成。” 是夜,东宫寝殿灯火尚明。 朱标倚案凝思,顾清萍走来,为他披上一件白狐裘:“你又想了半夜,是不是今日徐老之言,令你困惑?” 朱标轻轻点头:“徐先生只言‘太子需先不太’,我思索良久,却不解。” 顾清萍轻笑:“这话确奇。可你还记得幼时你叔王说什么?” 朱标目光一动:“他教我‘凡事先藏己后动人’,说‘做得越多,显得越少,才是太子之道’。” 顾清萍轻声接道:“那便是了。你现在所做,虽是正举,若露得太快、太满,世人只觉你锋芒毕露,不肯服你。” 朱标沉思半晌,缓缓点头:“我懂了。” “我应缓其行、抑其锋、润其声——而叔王……已替我走在前头。” 顾清萍看他一眼,柔声道:“你要记得,他虽辅你,终不能代你。若你步步靠他,旁人便不敢靠近你。” 朱标低下头,沉沉一揖,仿佛向一个未在殿中的人致谢:“我会记住的。” 朱瀚回府已晚,步入寝室,忽见案几上多了一物。 那是一只小木匣,开启后,是顾清萍遣人送来的一幅画卷。 画上,正是当日东宫秋宴一景,朱标执卷而立、顾清萍抚琴、众臣环坐。 角落一行小字,却引朱瀚驻足良久: “他心如玉,但愿天长护之不碎。” 朱瀚轻笑,眼中却有微光浮动。 他缓缓卷起画轴,唤人:“备马,明日一早,我要去趟崇仁坊。” 清晨未晞,马蹄声破晓。 朱瀚披轻裘,沿着青石旧路直行,身后只带一名心腹,方向正是京中雅集旧地——崇仁坊。 此坊不属显贵聚处,却藏有诸多隐逸之人。文士、书生、退仕之儒,常居于此,或著书,或授徒。 朱瀚今日来,只为寻一人。 此人姓杨,名复初,曾入太学,后因不愿仕官,辞归故里,又复隐于京中十年。所著讲义,被私下传颂为“清议真宗”。 系统音适时响起: 【签到成功】 【地点:崇仁坊·杨氏书屋】 【奖励:‘问礼图录’一卷,获得‘藏锋之语’天赋技能】 朱瀚轻笑:“这倒真是送来一双慧眼。” 书屋前青藤满墙,白瓦覆檐。一老者正在扫落叶,衣衫朴素,神情清寂。 朱瀚未以王爷身份现身,只揖手一礼:“晚辈朱瀚,仰先生风雅久矣,今日冒昧造访,愿得一言清谈。” 老者放下扫帚,盯着朱瀚片刻,忽然道:“你不是来听讲的,是为他人寻讲师。” 朱瀚顿了顿,坦然一笑:“是,也不是。为人而来,亦为天下而来。” “东宫将设讲坛,我思来想去,京中能镇文气、驭儒心者,唯先生一人。” 杨复初缓缓走入书屋,未回头,只道:“我不仕、不教、不争。” 朱瀚踏进门坎,语声如风:“若讲坛为名,我不强求;若讲坛为教,我亦不敢妄言;可若讲坛,是要替太子聚天下清心之士,给他立一座‘不官不吏’之言路——先生,愿不愿帮他守住这一道清流?” 书屋静极。 良久,杨复初捻起几页旧稿,轻声一叹:“好一句‘不官不吏’,我年少时,也曾信此四字。” 他抬头望向朱瀚,眼中露出一抹久违的热意:“我不为太子而去,我为那四字,走一趟。” 朱瀚一拱手:“太子得先生,不止得一讲席,是得一‘言中之正’。” 半月后,东宫竹林讲坛设成。 未贴榜,未颁诏,未广而告之,然一时间,京中士子自发奔走相告。 甚至有外府儒生请求入内旁听,只为一睹“杨复初开讲”。 朱标初见杨复初时,执礼极恭,问道:“先生开讲,可需定纲?” 杨复初只淡淡道:“无纲可定,唯问‘心之所向’。” 顾清萍亦旁听首讲,后悄语朱标:“你叔王眼光极准,此人一坐下,满堂就静了。” 朱标轻轻点头,心中更添敬意。 朱瀚则远在侧殿饮茶,未露声色。他明白,今日只是开局。他所谋之局,不止讲坛,不止清流。 而是——让朱标的“仁”,开始有了声音;让天下听见,太子之志,不止为一人之福,而是为万民之安。 他低声喃喃:“有言可讲,有人可听,接下来……是该有人能记。” 他起身,唤道:“去文坊,叫陆文昭来。” 朱瀚立于廊下,看着细雨后微雾升起,远处东宫讲坛之上,依旧座无虚席。 杨复初身着素衫,手持一卷古籍,语声淡远,却能直抵人心。 他不是在训讲,而像在与满座诸生对坐闲谈。 “问君心中何为是,何为非?” “言理若不通人心,那便不是理,是空响。” 朱瀚默然点头。东宫有了这声音,终能在风雨之中留下几笔清痕。 脚步声响起,是王缜引着一位青年而来。 “殿下,人已带至。” 那青年衣饰朴素,却眼神明朗,面带清朗的书卷之气。 他正是陆文昭,翰林院旧属,因笔法清雅、文辞中正,被朱瀚留意已久。 朱瀚未急着开口,只抬手指向窗外那片竹林:“你可愿,为东宫讲坛,留下笔墨?” 陆文昭一愣,旋即正色道:“若殿下所言,是记实非饰,是为后世留真,那陆某愿执笔。” 朱瀚微笑:“只为记录,不为粉饰。字字皆实,句句须真。” 他轻轻一叹:“他要行仁道,总要有人替他记下途中每一步,让百年之后,不只记得他是太子,更记得他当过‘讲者之友’。” “你且每日听讲,记言录事,择其要者辑成《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