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三章:刘据:我就想当个好人啊 (第2/2页)
是没人讨论这件事情,甚至大多数人都并不看好,更是有人断言道,最多三五个月就会出现问题。 结果现实却狠狠的打了他们的脸,蓝田百姓不仅很敬重刘破奴,对于他提拔起来的那些吏员也很信任。 而最让刘据感受到打击的,还是蓝田百姓竟然争抢着要交钱的行为。 放在以往,放在任何一个地方,但凡有官府说因为某件事情要均摊交钱,下面的百姓哪个不是骂声一片? 现在倒是好,有了周围各县的对比,刘破奴还没说要收钱呢,百姓自己反倒是先不好意思了,一个个的竟然主动追着要送钱上门。 合着到头来刘破奴来这里熘达了一年的时间,事儿干了,钱赚了,人脉收了,逼也装了,就连民间的威望也都一并打包带走了? 那我还来这里干啥来了? “这边是租借的,每五日只需要一钱的租金即可……”刘据有些不太甘心的继续劝说着。 之前刘破奴说的的确有道理,一次最多只能租五日的确能保证所有人都能在春耕期间用到新犁。 但问题是五日又能开垦多少亩地? 如果把这个账也给算进去的话,那么租用新犁一年的亏损就要远远的超过自己购买新犁的代价了。 刘据虽然有点一根筋,但也绝对不是死脑筋,起码自打跟刘破奴接触了以后,刘据的脑筋不像以前那么死了。 按照刘据的计划,是优先把租借的名额放出去,等差不多了,在引诱有能力的百姓去购买新犁。 如此一来,不就解决了新犁数量不足的情况了嘛? 同时也解决了因为不能一直使用新犁而少开垦耕地的损失问题。 春耕用于翻地的时间也就一个月左右,确切的说,也就那样十天左右的功夫,这还是天公作美的情况下,一旦错过了,庄稼的涨势就会受到影响。 但现在生产力低下,翻地的效率也很低,所以百姓不得不提前翻地,然后进行平整,等到了那几天就全力播种,只有这样才能尽量的多开垦几亩地,多一些收成。 fo 就算按照一个月来计算,一年的租借费用不过也就六钱而已,买一架新犁足够他们租借七年了都。 刘据还就不信了,蓝田的百姓就都能承担的起这笔费用?这送上门的便宜都没人要? “殿下,蜀王恨不得将心肺都掏出来给我们这些贱民,现在蜀王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又怎能忘恩负义呢?再说也就是今年的日子紧巴着点过就行了,又不是过不下去了,就算是过不下去,我们也要想办法支持一下蜀王的……” “对,不能忘恩负义……” “就是,咱们关中汉子那可都是有情有义的汉子,岂能干那生儿子没屁眼的事情?” 刘据:…… 我作为太子,作为刘破奴的兄长,放下尊严和自尊,厚着脸皮去找刘破奴用不要脸的方式借了五千架新犁过来。 不就是为了能让你们减少点负担嘛? 你们特么的是有情有义了,你们不能忘恩负义了。 那我咋办? 新犁租不出去,那我去找刘破奴要来的新犁咋办? 再厚着脸皮过去找他,尴尬的嘿嘿一笑说我租不出去,你把新犁拿去卖了吧? 我特么不是刘破奴那小子啊,我特么还是要脸的啊。 一时之间,刘据忽然觉得活在这个世界真的好难。 做一个混蛋难,做一个好人更难。 明明就是想脚踏实地的为百姓办点好事儿,办点实事儿,你说这咋就那么难呢? 难道圣人书上说的都是错的? 那也不该啊,那些书都是流传了数百年流传下来的,都是久经考验的,若是没用的东西,恐怕早就消失了。 难道是我还没有真正的领悟到圣人书上的精髓之处? 对,一定是这样的。 圣人书是无数先辈用毕生的经验总结出来的道理,每一句都蕴含着大道至简的含义,绝对不可能出错的。 所以,圣人书没问题,有问题的是我才对! 忽然之间,刘据好像是看到了一条曙光大道,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太子之位丢了倒也不算可惜,只要能够学到真正的精髓,到时候把封国给搞好了,照样可以影响到刘破奴,到时候刘据照样有信心能够说服刘破奴。 成败不在于一时,君子就应该坦荡荡,就应该用事实来说话,那些阴谋诡计,明面上的繁荣,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繁荣,总有一天会被戳破的。 就好比是…… 就好比现如今的大汉,打败了匈奴,虽然看似不可一世,但内部却早就已经千疮百孔了一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