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六章 再见千古 (第2/2页)
胶片放入机器里,整个会场慢慢变暗,紧跟着声音响起,画面也出现在白幕之上。 “是彩色的?挺新奇。” 领导点点头,第一印象还挺不错。 国内电影市场发展落后,六十年代西方的影视技术早就已经更迭了好几代,我们却还在应能看到“色彩”而好奇。 自己家里第一部出产的彩色故事片来自上影,北方还是多黑白。 一是经费的问题,二一个也是创新受到局限。 “《前夜》敢于大胆的尝试,我认为是很不错的,值得推广和鼓励。” “这都是领导信任,同志们努力的结果,不敢当不敢当。” 李定军脸上笑开了花,这电影都还没开场呢,就收到了好评,他心里怎么可能不美。 但归根结底,一部电影的好坏还是看剧情。 《前夜》的本子是好的,也有话剧在前,但依旧压力山大。 三人正襟危坐,很快见到画面出现。 一段文字介绍讲述了故事的发展背景,随之切入字幕带出来的故事开端。 开guo大典举办初期,不少人都在国内大搞破坏,以四九城最盛,上头领导亲自带着指导工作,展开一系列活动。 “大典在即,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容不得!都给我盯紧了! 一位级别不小的领导带人抓捕捣乱份子,是剧情介绍,没有包含任何一点其他色彩。 然后他谈起广场封禁问题,这是为了安全必须要实行的方针。 经历过的人可能才清楚,当时还有人妄图在那地方埋地雷什么的...... 领导也很感慨。 “多少年了啊。” 紧随其后画面转到骑着自行车的几个人,居中的就是升旗仪式的负责人,一脸焦急的赶往广场。 在广场外遭到卫兵拦截,对方告诉他里面已经封闭,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靠近! 事态一下变得紧张,负责人忧心忡忡,很快赶回自己的阵地召集人选开会。 主角第一次出场,在所有人都紧绷一根弦,力求活动不出差错的时候,他公然唱“反调”。 “这个,电动升旗属于国内首次,不敢保证万无一失。” 此次升旗仪式是由人工组和电动组共同组成,后者被寄予了太多的希望。 大典上四万万民众看着,赶来观礼的还有全球各地的记者、西方国家的媒体。 不知道多少人在等着看笑话,等着这个他们克拉印象中落后贫苦的东方国家出丑。 开完会,作为主角的工程师就被带去谈话,在会上他遭到批评,但不卑不亢。 又因为广场已经封闭,无法进行多次实验,所以想出了复刻典礼当天升旗仪式的计划,打算在自己的家里再进行试验找出问题。 领导本来是支持的,可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 到这里,整个电影的剧情脉络就已经出来。 “这是在和时间赛跑啊?” “不错,看得我都紧张了。” “唉,真希望他们能够成功。” 会场内响起了几声窃窃私语,大家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 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的桉例所改编,只不过没有提及任何人的名字,所有人都是无名英雄。 但很触动人心,让人追忆往事。 谈论之后安静下来,大家继续看电影。 工程师回家接小徒弟的剧情,他们必须在仅有的时间里找出电动升旗装置的关键点,加以解决。 于是一场真正的和时间赛跑的行动就开始了。 先是要制造红旗,因为大典的事情,四九城的红绸子都被售卖一空。 只搞到了黄绸子,只能做那几个五角星。 在工程师陷入苦恼之际,小徒弟想到办法,号召人民,向他们征集物资。 名场面就是此人爬上屋顶,拿着大喇叭向下面的四合院和胡同喊话。 最终成功搞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当剧情进入到这里,体现的就是大家众志成城为了而努力的思想。 包括后面放音乐的磁带,停电后无法再用,工程师跑去借人家的小号手什么的。 高潮时一切都准备就绪了,结果升旗的时候出了大问题。 “旗杆的阻断装置是铁制的,容易生锈,一生锈就脱落,现在的解决办法是往里面注入镍、铬、硅,让它变成钢!”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种解决办法,但要考虑时代的局限和当时人们所处的环境。 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没有人能考虑到了那么多,他只能想到自己觉得最优的选项。 所以有了整部戏的高潮场面。 大晚上的,小徒弟再次向人民求助,但是没人来。 工程师心灰意冷,跑到房间里躺平,就连领导派来监督他的营长亲自去劝导,也根本不成。 杨利民在这里加了一段工程师老婆的戏,带着孩子来找他什么的,为了凑电影时长。 最后的最后,本来毫无希望的黑暗里,突然出现了一丝阳光。 一个大妈抱着孩子,提着煤油灯,也不知道什么是镍、铬、硅,反正听到号召的那一刻,就拿来了家里她为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想帮帮工程师。 一个人后面再接一个人,点点灯火汇聚成万家灯火。 无数的人不顾寒冷和黑暗,大半夜的爬起来,为他们送材料。 有的拿金子有的拿铜币,他们或许什么都不知道,科学的概念更是浅薄,但国家有难,觉得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终材料的问题在一个化学老师的帮助下圆满解决,小徒弟感动的眼眶湿润,工程师也重振旗鼓。 他们把人民给予的所有东西都记录下来,不管用不用得上,事后都会还回去。 现在已最快的速度给铁球里注入了镍,铬,硅,最终拿着钢球赶向广场。 原剧里,工程师和小徒弟完全横冲直撞的冲卡,一点逻辑不顾。 杨利民和这部剧的联合编剧改了改,由营长事先通报了上级领导,得到许可之后才终于在最后的时间赶到,为广场上的旗杆换了新的阻断装置。 这样才更能体现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而非是一人,或者是几人之功。 整场电影看下来,到后期,会场基本已经鸦雀无声。 不少老人触景生情,隐约能听到抽泣。 杨利民三人都不由得紧张起来,知道见到身边领导也欣慰一笑,他们才终于长长吐出一口气,落下了心里的石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