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二十五章雷霆手段 (第1/2页)
当然,纵使不能把王吉峰和长孙无忌怎么样,但也得警告两人一番。 于是李二陛下环视一周,呵呵一笑道:“江南王氏与黄氏子弟乃丧尽天良、十恶不赦之徒,让其家族子弟担任监察御史乃朝廷的失职。” “监察御史之职乃弘扬正气、伸理冤情、为民请命、维护朝廷法纪的神圣职位,如今却为小人所用真是可悲!” “刑部尚书、赵国公……你们作为维护帝国法纪以及选拔官员的领头人,以后可得擦亮眼睛啊!” 王吉峰与长孙无忌心头不由一惊,心里恍然。 皇帝显然是在警告两人以后少掺和到这些风闻奏事里面。 同时也向在场的官员表示,王隋等监察御史对杨帆的弹劾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监察御史虽然拥有风闻奏事的权利,但也必须要有完美的品德和人格才能胜任。 只有拥有良好品德之人,说出来的话才是公正可信的。 而像王隋等人,本来就是藏污纳垢之辈,已经玷污了监察御史这个神圣的职位,说的话根本就不足为信。 因此,他们对杨帆的弹劾根本就不足为信。 这时文武百官这才反应过来,怪不得杨帆被弹劾的时候,李二陛下根本就不着急。 原来皇帝早就已经决定要杀鸡儆猴,而且还是有真凭实据的杀鸡儆猴。 只是没想到皇帝会想出这么一个将对方的名声彻底毁掉的方式来令弹劾作废。 很显然,皇帝已经容忍他们到了极限。 这也是警告想逼宫的世家要考虑后果,否则一旦皇帝震怒,下场只能和江南王家和黄家一般。 所有人都惊惧的看着面色淡然的皇帝,真是好一招釜底抽薪! 只不过令大家有些疑惑的是,杨帆是什么时候把这些罪证和奏折送过来的? 按理说,不管是从哪里来的奏折,都需要通过阁部进行审阅和转交。 这个时候,文武百官都不由自主的看向了站在一旁的李君羡。 在他们看来,只有这个特务首领才能神不知鬼不觉把这些东西上交到皇帝的身边。 看着众人的猜疑,李二陛下高坐在御座之上,对杨帆的手法也颇为赞叹。 若没有这些证据,李二陛下还真不可能压下这些世家的嚣张气焰。 现在看来,杨帆真是他反败为胜的杀手锏啊! 即使远在江南,杨帆也能够提前预料到朝堂上的情况,真是个妖孽。 如今大家把目光都怀疑到百骑的身上,李二陛下也不进行解释。 毕竟,“百骑”都是以皇帝的情报组织收集者的身份出现。 虽然李二不屑去收集各个大臣的信息,但有百骑这样一个警钟在,也能让这些大臣时刻警醒,从而不敢做出什么出格之举。 因为李二要让这些人觉得,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 看着文武百官被吓得瑟瑟发抖,萧瑀一脸苦涩。 此次江南的官员群起弹劾杨帆,其实说是一次阳谋也不为过。 因为江南士族想采取弹劾杨帆来让皇帝知晓江南士族的底限。 本来这是十拿九稳的事儿,但是现在江南士族只能吞下自己的苦果。 萧瑀甚至怀疑,这波弹劾的声势搞得这么巨大,是不是有人或者有其他势力在其中兴风作浪。 特别是长孙无忌。 这家伙一开始便跳出来引动了气氛,后面又直接当起了缩头乌龟。 甚至最后直接站在了皇帝那一边,简直是太蹊跷了! 按理说,长孙无忌属于关中世家,只有江南士族一盘散沙,这才最符合关中世家的利益。 更主要的是,长孙无忌这个老狐狸可是一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家伙,怎么会轻易答应共同弹劾杨帆? 这一切实在太诡异了! 萧瑀紧紧皱着眉头,想从中理出一个头绪来。 可惜想了半天,却还是一团迷雾。 可不管怎么样,江南士族这一次元气大伤,再也不复当年之势! 大殿之上,在王隋和黄贲被禁卫拉走以后,场面再一次安静了下来。 李二陛下屹立于御座之上,身姿挺拔,面色云淡风轻。 好像刚刚决定江南王氏和黄氏两族命运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儿。 只见皇帝扫视了一周,淡淡的问道:“现在是否还有人弹劾杨帆?” 原本参与弹劾杨帆的监察御史不由齐齐的脸色一变,心头慌乱不已。 这位皇帝平时看起来宽容大度,说什么都不会被责罚。 如今却雷厉风行直接把王、黄两族连根拔起,此时的皇帝在他们眼中无异于洪水猛兽。 更重要的是,王吉峰这个带头大哥现在都已经偃旗息鼓,谁又想去当那个出头鸟? 能够在朝中混这么多年,这些监察御史也都不是官场菜鸟。 作为以“喷”为生的职业,不仅仅口才很重要,察言观色的本事更重要。 人非圣贤,谁能保证自己一点错误都没有? 想要在监察御史这个岗位上做出贡献、做出成绩,除了身后有人支持,还得时刻懂得观察皇帝的脸色。 知道什么人能弹劾、什么人不能弹劾,否则只能自取灭亡。 如果只是一根筋死咬不放,那并不是有本事,反而会让人诟病为傻逼,最后命能不能保得住都得另说。 王隋、黄峦两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能够站在太极殿内的官员,哪个是吃干饭的? 今日王吉峰这个刑部尚书连江南王家都保不住,一干江南派系的监察御史只能偃旗息鼓,瞪着眼睛看还有没有人带头。 否则,只会傻乎乎的往上冲,被皇帝把自己的职位一撸到底不说,还很可能会连累家族,那可就真的悲剧了! 于是,在李二陛下杀鸡儆猴,直接把王隋和黄峦拿下之后,大殿之上呈现出一种诡异的沉寂。 看着畏畏缩缩,大气都不敢喘的一群监察御史,长孙无忌就不由叹了口气。 他之所以宁愿冒险参与弹劾杨帆,就是寄希望于这些人不怕掉脑袋,能够团结起来一起向皇帝施压。 很显然,这些人被皇帝吓破了胆,根本就没有了弹劾的勇气。 特别是王吉峰这个带头人,没想到这家伙这么软弱。 如果能够硬一点,在江南士族以及王家的施压下,皇帝又岂能不退让? 可是现在看看,这群人居然只会天颠倒黑白。 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哪里还有一点铮铮铁骨、浩然正气的谏官形象。 正当长孙无忌失望之时,终于有人站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