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红楼_第四十七章 议朝政锋刃初显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议朝政锋刃初显芒 (第1/2页)

    太和殿。

    “圣上,九边辽东镇再失一城,至今北路各卫所堡城已全面失守,战线再度被压回辽阳两路,且其东朝丽一族虎视眈眈,伺机而动。辽东镇已兵力短缺,难以为继。”

    早朝之上,兵部尚书张郯持象牙笏上奏道。

    永康帝沉声道:“有何对策?”

    “微臣以为,求和为上,暂与北原金族停战,北原金族少有教化,虽好勇善战,却目光短浅,舍他们些财物以作缓兵之计。我等应集中兵力防守朝丽人才是紧要。”张郯回道。

    永康帝冷哼一声:“现今北原金族大军势如破竹,连战连胜,他们就是再没脑子,也不会在这时候停战!”

    张郯道:“如今天气回暖,极北之地的红毛鬼也起南下之意,北原金族虽一往无前,却夹在中间,亦有首尾难顾之忧。”

    永康帝闻言,沉默良久,转而对一旁宛若泥塑的黄庸问道:“阁老有何高见?”

    黄庸眼皮未动,只淡淡道:“回圣上,张大人言之有理,不失为良策。”

    永康帝闻言,手指轻敲着龙椅扶手,沉吟不语。

    大殿之内,气氛逐渐冷凝。

    站在百官末流的李奕见状,知永康帝在等他,便捧着朝笏,几步上前,朗声道:“圣上,微臣有言启奏。”

    李奕一出,大殿之内众人皆望来,面色各异。

    永康帝颔首道:“准。”

    李奕回道:“如张大人所言,北原金族既有腹背受敌之忧,迫在眉睫,我大衍又何须向其低头求和。求和一事,一则灭我军士气,二则弱大衍威名,三则耗朝廷库银。”

    张郯闻言大怒,愤然道:“黄口小儿,只知纸上谈兵,不通兵法国事。若不求和,北原金族狗急跳墙,拼着鱼死网破攻打辽东,大衍如何承受得起这般战事?”

    李奕冷笑一声,道:“我虽不通兵法,却也知晓我大衍军队,无论兵力、装备还是补给,皆优于外族。既如此,却屡战屡败,节节败退。请兵部尚书大人为我解惑,此之为何?”

    “你……”张郯一时语塞。

    李奕却抓准时机,咄咄逼人道:“我之对策,虽不求和,却也不战,只固守城池,拖至北原金族撤兵。如若连城都守不住,这大衍军队要之何用?朝廷所拨军饷岂不是白费?我等何不垂首自缚,大开城门,以待北原金族来犯?”

    “你……你……这行军作战,又岂是这般简单!”张郯虽仍是怒斥,气势却弱了不少。

    永康帝见争论得差不多,便道:“求和,北原金族狼子野心,怕不是钱财能打发得了,少不得要啃辽东几座城池,既如此,不如不和,便是血战到底丢了城,也比拱手相让得好。”

    户部尚书裴桢闻言,劝道道:“圣上,国库恐难以支撑再战了。”

    永康帝淡淡道:“待到盐课银收上来再谈。”

    户部尚书为难道:“据各地盐运司所呈,今岁的盐课,较之往年或有降减。”

    永康帝脸色铁青,终忍不住沉声斥道:“打仗屡战屡败,贩盐越赚越少,朕要你们这帮人还有何用?”

    永康帝这一怒,百官皆是垂首缄默,看似噤若寒蝉,实则低垂的脸上满是不以为然。

    永康帝咬牙冷视着殿下百官,强压下怒气,道:“盐课不足,便从内务府暂拨些顶上。还有何事启奏?”

    礼部尚书严平道:“宁国府一事……”

    话未说完,永康帝就摆手打断道:“宁国府一事无须再议,证据以及详细始末都记录在刑部。”

    严平继续道:“回圣上,此事虽行之有据,却有些过于急躁,宁府乃开国公爵之后,纵使罪无可恕,也应顾及体面,以免寒了其他功勋之后的心。”

    永康帝冷哼一声:“近来,大衍骄奢yin逸之风盛起,因而朕重典治吏,以儆效尤。寒心?倒是他们寒了朕的心!”

    严平遂道:“圣上英明。只不过,将国公府赏赐于李大人,是否有些不合规制?”

    永康帝道:“方才裴桢哭穷你也听到了,现今能省则省,便无需再拨银两为其新建官邸,现成的住了便是。亦或,你严平若钟意这国公府,朕准你搬过来,腾出你原先的宅邸给李奕住也可行。”

    严平闻言,连道不敢,讪讪退下。

    一旁垂首的李奕目光深邃,这永康帝深谙帝王心术,手段高明,并非那等昏庸之君,只可惜被太上皇拖累……

    这太上皇,可谓是大衍由盛转衰之祸根,其年少继位,却无心朝政,常离京微服游玩,醉心于诗词歌赋,沉迷于美色酒气,昏庸无能,荒yin无度,正因此,士林党势力才愈发壮大,彼时,便只有阉党才能与之抗衡。只不过,随着太上皇被逼下了“罪己诏”,传位于永康帝,旧阉党一派,也随之失了势。

    因而,永康帝自上位以来,实则举步维艰,能坚持到如今这般地步,实属不易。

    如若生在合适的时代,永康帝必有一番作为,可惜如今只能费尽心力才勉强维系得住岌岌可危的大衍。

    不过也正因此,李奕才有待其失鹿的机会。

    下了朝,李奕便回了宁国府,不,现如今改叫李府。

    说是改降规制,实则不过作作样子,最后换个大门匾额罢了,因而没几日就搬进来了,李奕将薛宝钗薛姨妈一齐接来,秦氏一行人暂安置在东路小院,前日荣国府又将林黛玉送来,如此一来,这偌大的李府虽远不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