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集 国人暴动 (第3/4页)
召穆公:王却不知,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民之有口,犹土有山川,财用于是乎出。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周厉王:老生常谈,何有用于国事! 于是不听召穆公劝谏,反而任用荣夷公为卿,使其掌管国事。 周厉王改革井田,专利山林湖泽,终导致国人不忿,诸侯反周。 在今南阳东北,有周室附属诸侯噩国,因见周朝势力衰弱,乘机反叛。 噩侯联络南淮夷及东夷部落,出兵进攻周朝东南疆域。声势浩大,气势凶猛,一直打到东都成周洛邑附近。 周厉王闻报大怒,遂调周军西六师,并北部殷八师,从西、北两个方向,向河洛地区聚集,前往征伐。时有大将姬禹,率武公私家兵车百乘,厮御二百,徒兵千人参战。 经过激烈战斗,周军击败噩侯,厉王命杀噩侯全族,噩国除灭,成周得安。 未料这边攻噩得胜,那边淮夷又反,发兵相攻。 周厉王命虢仲率兵反击,三战不利,未能取胜。厉王好亲临成周,指挥反击,自洛水上游连续多次反攻,淮夷支吾不住,只得败退。 两次胜利,周室军威大振,天子威名大噪。 周厉王虽然自负,却非昏庸之人,却从胜利中看到周朝衰落,王室不振。噩国、淮夷反叛,楚国公然称王,诸侯肆无忌惮互相攻伐,周王天子将要失去共主地位,王国经济走向崩溃,其象已显,勿庸置疑。周厉王升朝坐殿,召集众臣。 厉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若不革命,则必沉沦。 于是实施改革,先从贵族开始,史书称为“厉始革典”。 自武王克商建周以来,周公、召公是为世袭辅政大臣。厉王见二公固执旧制,故此起用荣夷公、虢公长父担任卿士,分署内外,治国御敌。 周公、召公强烈反对,认为天子不用旧章旧臣,是属尔德不明。二公既然反对,举国及天下皆说周厉公昏庸,甚至暴虐。 无论众官及诸侯如何反对,周厉王改革亦属颇见成效。十数年后,周朝在戎夷蛮狄心目中天下共主地位开始恢复,渐渐不敢轻犯中原。 如此一个周天子,按说应为中兴之主,当为后世歌颂。未料只因厉王高压止谤,终于引发国人造反。周厉王三十七年,国都城内百姓“不约而同”起来反叛,袭击王宫。 周厉王:速传我令,调兵平叛! 近臣答:我周朝向来寓兵于国,国人即兵,兵即国人。国人暴动,调集何人平叛? 周厉王哑口无言,只得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地。此事震惊天下,后世史家便名曰“国人暴动”。 国人进攻王宫,厉王太子姬静与召公之子自**好,于是逃出太zigong,躲藏在召公家里,不敢出来。国人知道此事,将召公府宅包围起来,要求交出太子,必要当面杀死,方肯罢休。召穆公命己子将太子请上厅堂,老泪纵横。 召穆公:昔我多次劝谏,天子不听,故有今日之事。今若被国人杀害太子,则天下必谓我为发泄怨恨,唆使国人为之。但若其不得太子,则必不去,当如之何? 太子静:国人欲诛者,乃是太子。我出去便是,绝不连累明公。 召穆公:岂有此理!我闻忠臣事其国君,处危不怨,受责不怒。况我身为共主重臣,世代奉事天子哉?我便以全家老小性命,亦必保太子无虞。 召公子:父亲,儿有一计,可救太子,亦可免全家老小于难。 召穆公:你小小娃儿,计从何出? 召公子:太子常处深宫,国人不识。孩儿与太子年龄相当,今可代其出见国人,任由处置。则太子获救,家人得全,有何不可? 太子静:绝计不可! 召穆公:我的儿! 府门外传来国人喧哗之声,如同惊涛骇浪,家人乱作一团,惊慌失措。 召公子:父亲,不必犹豫,何需悲伤?其事急矣,请速决断。 太子静:待我自己出去,绝不牵累我兄。 召穆公:且慢!左右,将太子衣衫扒下,禁入空壁之中。 家兵:喏! 家兵上前执住太子,不由分说,扒脱衣衫,拥入空壁密室。 召公子从容上前,将太子所脱衣冠穿戴于身上,扎束停当。召穆公面对亲生之子,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召公子:父亲止悲。儿为太子赴死,死得其所。 召穆公于是止悲,拭去泪水,手牵亲子,在家人簇拥下走出厅外。 府门打开,国人见召穆公手拉“太子”而出,鼎沸渐息。 召穆公:尔等所反,乃是天子。今天子去国远遁,其事便休。尔等聚而不散,却是为何? 国人:昏王虽逃,太子犹在。孽根不除,我等不散! 召公子:本及子在此,尔等又敢怎样? 国人:杀! 造反国人失去理智,齐拥上前,将召公子乱刃杀死。召穆公痛极而抖,忍泣吞声。 空壁之中,太子静仰面吞泣,泪如雨下。 府门之外,暴乱国人散去,只留下召公子遗体横卧阶下,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事件悬疑:周厉王与史上昏暴之君不同,私生活干净。夏桀爱妹喜,商纣宠妲己,周幽恬褒姒,皆好酒yin乐,嬖于妇人;而对于周厉王,史书只字未提以上弊病。夏桀亡于商,商纣亡于周,而周厉王通过改革,偏偏亡于臣民国人,却是为何? 历史真相:周朝之时,国人不是奴隶,亦非贫寒百姓,而是拥有土地田产、山林湖泽的贵族。国人暴动事发根本原因,在于厉王大刀阔斧改革,尤其施行山林川泽专利政策,便即严重损害贵族利益。贵族利益受损,反对天子,又恐落犯上恶名,故指为国人暴动,其实是借人民名义,行造反之实。周厉王之失,是在国人议论改革方针过错之时,却不沟通解释,而只采取高压止谤,终至“道路以目,揭竿而起”。其实背后推手,皆是贵族。 国人暴动凶讯,迅速传遍京畿诸侯。 卫武公与共伯和闻说京都国人暴乱,大惊失色,遂振衣而起,各带兵入镐京勤王。 大军入都,立将为首叛乱者揪出镇压,由是尸枕狼籍,国人暴动由此平息。 大殿之上,登临鼓响,景阳钟鸣,声闻全城。朝中大臣、勋戚贵族及诸侯闻声而至,皆至王宫大殿,议政论事。 诸侯及众臣经过合议,最终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事,召穆公、周定公共理朝政,称为共和行政。时为西元前841年,中国历史有明确纪年之始。 画外音:周朝初由原始部落步入文明社会,氏族成员转化而成国人,是维持周朝统治稳定主要力量。此次国人暴动,直接导致周人贵族与平民阶层之间分裂,非但使西周王朝统治动摇,更致王室日趋衰微,天下诸侯继而分崩离析。 事件悬疑:“共和行政”四字含意,后世争议数千年,迄今有三大主流意见。 其一是以《史记》所载,说周定公、召穆公共同主持政事,即“周召共和”; 其二是以《竹书纪年》所云,说共伯姬和代行天子事,即“共伯和干王位”。 其三是后世史家之论,认为是指共伯和摄行天子位,周、召二公执政掌权。 以上三种说法,似乎各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